问题 多项选择题

甲国船东的货轮“欢乐号”(在乙国注册)在丙国港口停泊期间,非丙国籍船员詹某和卡某在船舱内因口角发生斗殴。根据国际法相关规则和实践,下列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A.丙国通常根据詹某或卡某的请求,对该事件进行管辖

B.丙国通常根据该船船长的请求,对该事件进行管辖

C.丙国通常根据甲国驻丙国领事的请求,对该事件进行管辖

D.丙国通常根据乙国驻丙国领事的请求,对该事件进行管辖

答案

参考答案:B,D

解析:[考点] 港口制度 港口在国家主权范围内,国家对之行使主权。外籍船进港及在港内的航行、移泊,需接受港监指派引航员的强制引航。外籍船舶须遵守沿岸国有关港口的相关法律,不得破坏沿岸国的和平安宁和正常秩序。除公务船舶和军舰外,国家对位于其港口的外国船舶享有管辖权。但是国家一般是在不介入船舶内部事务的基础上,采取沿岸国管辖与船旗国管辖相结合原则:刑事管辖权方面,国家一般不行使管辖权,通常只对四种事项行使管辖权:(1)扰乱港口安宁;(2)受害者为沿岸国或其国民;(3)案情重大;(4)应船长或船旗国领事的请求。必须是应船长或船旗国领事的请求沿海国才管辖,因此,A项说根据詹某或卡某的请求,错误。C项错误,甲国是船东国籍国而并非船舶国籍国,船舶国籍国是指船舶的注册登记国,本题为乙国。B、D两项正确。

材料题

材料一 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庭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