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留点空白

朱国良

  我认识的一位画家,是位丹青高手,每每为花鸟传神,替山水留韵,总能恰到好处地留些空白,这一“留”,给人以诗的想象、弦的余音,让人感到满满当当未必是艺术,简简单单方为境界。

  这份艺术享受不独在这一意境中,还可浮想联翩。虚室生白,不仅仅是一种对装潢和摆设的见解,更是一种高深的见识;园林留白,空间的旷远和花草的疏朗,也是一种高明的手笔;而人生更像一幅画,需要有留白的地方。俄国一位作家曾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失去的比获得的更为重要。种子消失之后,才能发芽。”人生是个大舞台,要想活得精彩,活得壮美,活得有气魄,就不仅要学会给生命留白,而且要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成败。空白不是苍白,而是一种境界,一种襟怀。如果说科技的空白我们要常常填补,那么对于生活的空白我们则要时时留出。

  人的一生仿佛就是得失的轮回。得失就像是一对跳跃的、充满灵性的音符,不停地编织着人生乐章中每一个悠扬的旋律。生活中,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只有从来没拥有的东西,才永远不会失去。“百得会有一失,百失也会有一得”,这句话虽然谈不上是至理名言,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

  古人折柳送别,往往取“不必如丝千万缕,只禁离恨两三条”之意,多者何益!读书也是这样,件件着地,不如一件着地;样样一知半解,不若一门精到。这份意思也给我们启迪。对待生活,有的人老是沉湎于患得患失的苦闷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而不关心失去的是什么,不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看起来他没有失去什么,事实上往往因得到的东西而迷失了自我。况且样样都想得到,实在也太霸道,何况幸福也不见得因你位高钱多而慷慨多给你几分。鸟儿系上金项链,反而飞不高;人不学会放弃,往往走不远。16世纪法国一位思想家说:“什么都来一点的人,什么都得不到。”而雨果的名言更是简洁明了:“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人生在世实在也要不了多少物质,如飞鸟只栖一枝,松鼠所求几颗一样。无论说生活是一碗菜,有人抱怨咸,有人感叹淡;还是讲生活是一辆车,有人评价快,有人直叫慢。人生实际是一个舍弃的过程,一路丢掉辎重,直到这辆单行列车到达终点。物欲这东西,不少时候真如口渴喝海水,越喝就越渴;也如挑雪填炉膛,总也填不满。其实即使我们一路春风,一生顺达,一世显赫,也威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不少时候还是不张扬,不张狂为好,真正把精力用在事业上,将心思放在办实事上为要。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我们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时,更应珍惜生命,把握人生,立足事业,干好工作,不以一时之得意而永远自得,不以一时之失意而永久失落,在对物质利益的“看破想通”中以积极的态度迎战生活,创造美好。一时失败并不可怕,失去自我才值得担忧。最是美丽平常心,成败荣辱不乱心。生命既然给了我们憧憬明天的权利,我们就应该正确对待得失,带着希望生活,感受生命可贵,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真正有理想信念,有远大目标,想实现自身价值的人,会在生活中感到充实愉悦,会在工作上不同凡响!(选自《文史天地》,有删改)

(1)作者对人生留白的意义是如何定位的?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起笔写绘画的“留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说的“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以“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成败”作为本文的开掘点?试结合文本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生留白是一种境界,一种襟怀;学会给生命留白,且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成败,人生才精彩壮美,有气魄。

(2) “留白”本身是绘画术语,借此起笔不仅给人以亲切感,而且能让人明晰“留白”这个概念的真正意义;同时,能因此自然引入下文对人生“留白”意义的思考、阐发和揭示。

(3)①人的一声仿佛是得失的轮回,生活中,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学会放弃才能走的更远。

    ②不张扬,不张狂,真正把精力用在事业上,将心思放在办实事上。

    ③正确对待得失,成败荣辱不乱心,以平常心、积极的态度迎战生活,有理想信念,有远大目标,实现自身价值。

(4)①现实生活中,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而有人沉湎于患得患失的苦闷中,吧主要精力都放在得与失的多少上,却不关心失去的是什么,不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迷失了自我。

    ②人生实际是一个舍弃的过程,不能以一时得意而永远自得,更不能以一时失意而永远失落;一时失败并不可怕,失去自我才值得担忧;应正确对待得失,带着希望生活,感受生命可贵,活出真实的自我。

    ③基于这样的背景,作者从现实出发并以此作为人生需要留白的思考点进行阐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梵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背着小方桌兴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的重要特点。“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一件文艺作品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毛 * *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荷兰画家梵高的名画《农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D.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就能去伪存真,发现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B.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所以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

D.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小题3: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 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D.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小题4:概述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深入生活的意义。(包括标点不得超过18个字)

(选自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