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血热妄行之吐衄、尿血的药物是()。
A.石膏
B.知母
C.苦参
D.栀子
E.黄芩
参考答案:D
近年来,发源于农村、服务于农民的各种“草根文化”在全国呈燎原之势。“草根文化”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深受农民欢迎。这主要启示我们( )
A.要保护开发并弘扬原生态文化
B.要大力发展“草根文化”
C.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D.要发挥农民作为“草根文化”创造主体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鲁迅《看镜有感》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
——张之洞在《劝学篇》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 * * 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 * * 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请回答: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潮的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说明其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