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 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小题1:这首词上阕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6分)
小题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长期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孤身一人,故地重游,再见荷花时即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小题1:
题目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应先点明诗歌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开篇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远近结合。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是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鸟啼花放,视听结合。“怨”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首先答出诗歌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开篇两句写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或许是向那远十里外的青山丛林去找寻挂单的寺庙。根据仲殊的生活经历推断,他所以到处游方,并非完全为了虔心礼佛,而是或者寻道访友,或者想借旅游来纵情山水,消除俗虑。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飘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过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一个人浪迹天涯,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