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先秦哲学家荀子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说得好: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有删节)

1.关于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丰富、全面就有了“实” ,集中、典型、普遍就有了“虚” 。

B.孟子所说的“美”就是“实” ,“大”也就是“虚”。

C.某种意义上说,“全”和“萃”是矛盾的,实和虚也是对立的,但在艺术中又是统一的。

D.中国传统绘画将有形的“实”的空间俭省给无形的“虚”,表现了更广阔的意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荀子两千多年前就给艺术的审美下了定义:“美”就是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B.笪重光认为画面的“空景”和“实景”的展现是相对立的,无画处才能成妙境。

C.中国舞台上道具极少,是为了留出最大的空间给演员演绎剧情,创造最深的“真”“神”。

D.八大山人、齐白石的鱼鸟因背景空无一物,让人会更中集精力去想像其姿态的生动逼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之”,正是以有形的“实”推知了无形的“虚”。

B.在诗歌里,“实”就是“写景”,“虚”就是“抒情”,常见的借景抒情就是“化实为虚” ,拓展意境。

C.“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没有实写“师”的行踪,只指给我们一片飘渺的云雾,我们却能感受到隐者的闲适高雅,这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D.唐大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 * * 舞剑以助壮气,都是深谙艺术的“虚实相生”之理。

答案

1.B

2.C

3.C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很大的雨,下了一天了。这样的时候最好是哪儿也别去,缩在家里看雨。可我突然就想念书吧了,这个时候的书吧一定只有几桌客人,那面大大的落地窗一定雾蒙蒙的,一些小水珠在上面滑动。而空气里照例是香醇的咖啡气息,咖啡未必好喝,可那气息永远是迷人的。
也许是刚才信手翻了第五期的《万象》,看了一组描写香港、台北、上海的文章,突然有些惆怅了,莫名其妙的小女人情怀。特别是袁紫衣的那篇《在上海开始的那篇小说》,讲一个女人在上海和巴黎游走的心绪,她说上海有一种让人无法停止的魅力。我想,她是没有在深圳生活过吧,否则,她也会这么说深圳的。每一次,外地的朋友或者刚来深圳不久的朋友问我,你最喜欢哪个城市,我都会坚定地告诉他们:深圳。一个害怕过可以预知生活的女人,一个充满变数的城市。我述说喜欢的理由,他们点头,但我知道在他们的心里充满的是对这个城市的不屑和质疑。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误读的城市。这是一个空气里都飘着钱分子的城市这是一片没有文化滋润的干涸土地
还记得有天晚上,一个北京来的朋友又跟我大谈深圳的没文化,我对这个词有着莫名的敏感。他神采飞扬地谈到北京,当然提到了那些古老的建筑与文化,也提到了人艺的话剧……我只淡淡地回应,如果你只从纵深意义上去理解文化,那我同意你的观点。他反唇相讥,现在有一种泛文化的观点,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他最后抛出了这样一句,在北京至少有姑娘愿意嫁个唱摇滚的!深圳呢全深圳的姑娘都在傍大款吗无数的姑娘,无数不是大款的男人,都在干什么
关于这座城市,我已经解释过太多次,我甚至花了两年的时间用一本书来解释,而我现在,在用一个书吧来解释。
记起那年的冬天,我舍弃自己喜爱的这座城市跑到北京。一天,我拎着一大包菜回家,家里有一大帮的朋友在等我做饭给他们吃。我走在亚运村的街道上,走在一群陌生人中间,风很大,刮在我的脸上很疼,眼泪突然就在那时掉下来。对面的行人用奇异的目光看着这个流泪的女人,他们不知道她是在想念另一个城市。
其实我也不知道,在离开以前。
城市之于人的意义在哪里我去过很多的城市,可我只是个过客。那些城市的繁荣与文化,甚至情调只是我眼里的风景,那些城市里居住的人的喜怒哀乐我也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意义在我只是一个位置和一群人。一个合适我的位置,一群令我快乐的朋友。城市虽然很大,但在我的眼里很小。
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想开这样一家书吧,它能挣钱吗我一直找不到最好的答案。那天翻书吧的留言本,看到一个来自北京的朋友写道,这里让他想起北京的雕刻时光,他说.也许我会因为这里,爱上这座城市。
现在,我时常坐在书吧那面靠窗的小桌前,我拿着一本书,但也许没有看,我只能只是在等待,一些朋友,一段风景,一个故事,我不知道。
现在,雨还在下。我却迫不及待地要去“物质生活”,那里有我和我的朋友们最温暖的期待。
(晓昱《城市于我》)

深圳常被人“误读”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连空气里都飘着钱分子的城市。
B.一片没有文化滋润的干涸土地。
C.一个充满变数的城市。
D.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