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短文填空 (共10分,每空1分)
come, fall, sit, look, be, walk, jump, sell, hear, drop
  根据短文内容,用方框中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使短文完整、正确。(每个词只能用一次)(共10分,每小题1分)
  Early in the morning, Mr. Black was carrying a big basket of cabbages to the market. She hoped 小题1:___them to the people from town.
  The mountain road was narrow(狭窄的)and the old woman 小题2:___carefully. Suddenly she 小题3:___a loud bell. It passed her and very fast down the hill. The old woman had to 小题4:__to one side of the road so quickly that the basket of cabbages nearly 小题5:___into the valley.
  She saw a young boy 小题6:.___on the bicycle without even 小题7:___round to see if the old woman was all right.
  The old woman shouted, 小题8:___back.”
  “What 小题9:___it?” the boy asked impolitely, pushing his bike towards the old woman.
  “What did I drop?”
  “Little boy, you 小题10:___your manner.” The old woman answered.
答案

小题1:to sell 小题1:was walking 小题1: heard 小题1:jump

 小题1: fell 小题1: sitting 小题1: looking 小题1: Come小题1: is 小题1:dropped

小题1:考查动词不定式:hope to do,选sell,填to sell

小题1:老太太正小心的走着:用过去进行时was walking

小题1:考查动词:突然她听见铃声: heard过去式

小题1:考查动词:她只好跳到路边:jump

小题1:考查动词:菜篮子掉到山谷里:用过去时fell

小题1: 考查see sb doing看见某人正在做…,根据意思用sitting

小题1:考查without后面接动名词: looking

小题1:考查祈使句: Come back回来

小题1:考查be动词,主语是it,用 is

小题1:考查动词:你丢了礼貌:droppe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

刘继兴

  万里独步成绝学,世间再无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峰,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

  1919年,吴宓在哈佛刚刚认识陈寅恪时,就宣称:“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日本史学权威白乌库吉亦称陈寅恪为中国最博学的人。

  陈寅恪是一位怪才,他游学西方二十三年,“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他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因为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在留学期间,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曾经写过一副对联给他的学生,说他们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说国学研究院的学生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是因为梁启超的老师是康有为,而康有为有“南海圣人”之称,既然是梁启超的学生,不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吗?而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国学研究院的学生现在也是王先生的学生,岂不就跟溥仪是同学吗?同学们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最重要的是,陈寅恪讲课,从不拾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以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奔放与学术的自由。他一生从未写过一篇媚俗的文章,从未无感而发地去“遵命”写作。

  1949年前后,陈寅恪谢绝了一切关于移居海外的劝说,携全家前往广东岭南大学,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从此开始了他最后二十年的岭南生活。陈毅看望,陶铸照顾,胡乔木、郭沫若、周扬过访。许多重要人物到了广州,总是以目睹陈氏风采为荣,一贯狂横的康生竟然被陈寅恪堵在门外。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几乎都在中山大学度过,失明与膑足的痛苦,并没有消磨掉他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1953年夏,陈寅恪病了一场。他看了清代陈端生所作的《再生缘》,于是,他那积蓄已久的生命感受终于找到了一个喷发口。他把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一篇气象万千、光芒四射的《论再生缘》诞生了。

  从1954年至1964年,足足十年时间,陈寅恪在几近湮没的历史废墟之中艰难地发掘。《柳如是别传》全书八十余万字,此书犹如一堆需不停地添加燃料才能旺盛燃烧的火,耗尽了这位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的老人的心血……

  陈寅恪一生学贯中西,倡导以诗文证史,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能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他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了罕见的成就。(选自《今日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寅恪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他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令人肃然起敬。

B.陈寅恪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学识广博,学贯中西,见解深刻,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他讲课的教室场场爆满,连著名教授都慕名前来听课。

C.陈寅恪凭借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创作了《柳如是别传》,将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

D.陈寅恪学贯中西,研究深入,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在历史学与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E.选文主要从治学的高度赞扬了陈寅恪的才华与贡献,也对他在二十年的岭南生活中谢绝外人的到访表示敬意。

(2)请结合文本分析陈寅恪的治学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概括本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陈寅恪的治学精神,就如何治学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