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长尾理论与网络百科全书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光起的一种新理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长尾理论”在百科全书编缉领域的意义,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百科全书的编撰者,将存在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积累起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过去,只有顶级专家才能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因此,百科全书的编撰通常旷日持久,耗资巨大,而且一旦编成,很难进行修订。如果将知识看成一个集合,顶级专家只占有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知识掌握在其他专家和普通人手中,从百科全书编撰的要求来说,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并随时进行更新,但是在过去,由于人力、物力的种种限制,无法动员所有的专家都参与编撰工作,更无法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也无法进行及时更新。

  互联网的普及为全社会都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提供了可能。维基百科网站的他建者设立了一套开放式词条编撰规则,使得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按照维基百科的约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撰工作。这项工作没有任何报酬,但很多人——包括不少顶级专家,愿意做这件没有报酬的事。正是有了千万网民的自愿参与,到2007年5月底,维基百科的词条数目已达到180多万个,比百科全书的鼻祖《大英百科全书》的词条多得多。

  维基百科上的词条是开放式的,读者如果发现错误,随时可以提出意见并进行修改。这样的规则设计,使得词条的作者不得不放弃偏颇的观点,因为只有客观的词条解释才能长时间保持下来,而这本身就是百科全书的重要要求。据美国《自然》杂志统计,维基百科的科学类条目的错误率与《大英百科全书》不相上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维基百科词条的编撰,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更新速度的提高。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一个词条完成的同时,就时刻面临着过去时的危险。任何人随时可以将最新的知识附加到维基百科的相应词条上,因此维基百科也是当今世界更新速度最快的百科全书。

  在我国,百度网和新浪网借鉴维基百科的思想,创造了更加贴近普通人生活需要的新形式的网络百科全书。“百度知道”和“新浪爱问”都是开放的知识平台,并且均采用了口语化的问题输入机制,通过后台的搜索引擎技术,将口语化的问题自动转化为对应的知识需求。在“百度知道”的首面,显示着“已解决问题”为1600多万个,“等解决问题”为55万多个,超过维基百科的词条数目,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在“百度知道”网站注册后就可以提问或解答问题,提问者可以悬赏积分,回答问题便能赢得积分,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知识的搜索与分离变得饶有趣味。

  在网络时代,当我们用“长尾理论”的观点重新审视每一个领域时,几乎都发现过去被忽视的“长尾”。在最适宜通过互联网表现和传播的文化领域。“长尾”更是随处可见,网络歌曲、手机短信等的流行和市场上的成功,靠的就是网络聚沙成塔的巨大作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手机的继续普及,“长尾理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发展。

1.下列关于“长尾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长尾理论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

B.长尾理论意在提醒人们不能只关注曲线的“头部”,而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去关注处于曲线“尾部”的大多数人或事。

C.长尾理论认为,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成本降低,人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所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D.长尾理论应用于适宜通过互联网表现和传播的文化领域,以往被忽视的“长尾”很可能靠网络聚沙成塔的力量取得成功。

2.下列说法不属于“长尾理论”对编撰百科全书的意义的一项是 (    )

A.可以的破传统编撰方式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局限,使得更多的人都可以参与与编撰工作,让更多的人成为网络百科全书的编撰者。

B.将存在于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积累起来,集腋成裘,解决只有顶级专家才能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带来的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问题。

C.适应百科全书编撰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并随时进行更新的要求,可以动员所有的专家甚至全社会都来参与,并及时进行更新。

D.使提问或解答问题变得饶有趣味,因此很多人——包括不少顶级专家在内的千万网民自愿参与这件没有报酬的事。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传统编撰百科全书走精英路线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百科全书编撰的要求,因为更多的知识不是掌握在顶级专家而是其他专家和普通人手中。

B.维基百科网站词条编撰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词条数目已达到180多万个,与百科全书的鼻祖《大曲百科全书》的编撰水平不相上下。

C.维基百科无偿对公众开放,读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口语化的指令,即可调出所需的相关知识,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D.网络的普及难文化产品的形成和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使文化产品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实际,更加容易受到普通人群的关注。

答案

1.B

2.D

3.D

填空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