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二)甲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有关投资性房地产的资料如下:
(1) 2010年9月30日,公司董事会决定将自用办公楼整体出租给乙公司,租期为3年,月租金为600万元。2010年9月30日为租赁期开始日,当日的公允价值为90000万元。该写字楼原值为60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40年,已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500万元。季度末收到租金,假定按季度确认收入。
(2) 2010年末该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93000万元。
(3) 2011年末该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105000万元。
(4) 2012年末该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96000万元。
(5) 2013年9月30日,因租赁期满,甲公司将出租的写字楼收回,准备作为办公楼用于本企业的行政管理。当日该写字楼正式开始自用,相应由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当日的公允价值为99000万元。

2013年9月30日租赁期满,下列关于甲公司转换日的会计处理,正确的有( )。

A.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公允价值99000万元

B.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原账面价值60000万元

C.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000万元

D.确认资本公积3000万元

E.冲减原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96000万元

答案

参考答案:A,C,E

解析: 转换日的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写字楼 99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90000
——公允价值变动 6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
所以选项ACE符合题意。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揭弩钝,攘除 * *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激。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 * * ,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摘自《燕昭王招贤》)

     【注释】①不足以报:国力不足,不能报(仇)。②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③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你帮我吧。④致:招致,引来。⑤趋:奔赴。⑥乐佚轻战:心情舒畅愿意效命。⑦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奖率三军(全军的统称)    

      B、孤之(愿望)也

      C、至于斟酌损(革除)      

      D、以(表明、显扬)其咎

2、下面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     愿陛下托臣以讨绒兴复之          

      B、燕国富  民国富而不知存恤

      C、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军  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D、告先帝之灵   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甲文多以陈情叙事,寓情于叙,句句忠言,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乙文多以对话引出燕昭王该如何招纳贤才,以叙为主,言简意赅。

      B、 从甲文看,选文是在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从乙文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他善于招纳贤士,能与百姓同甘共苦。

      C、甲文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一事件指的是诸葛亮率军平定川西各郡叛乱;乙文中燕昭王重贤是从身边大臣郭隗、乐毅两人开始的,正因为大王重用这些人才,最终战争才反败为胜。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亲贤重才的问题,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的贤才有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燕昭王重用的人才有郭隗、乐毅、邹衍、剧辛等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