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目前,我国中学生人数高达7000多万,中学生消费状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据调查,中学生每年平均零花钱(不含学费、书费、生活费)800元左右,这相当于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一半,有些则平均高达3000—5000元,接近某些工人家庭的年收入。这些零花钱,主要用于购买零食(包装食品和饮料)和文化用品(文具、书报、磁带、VCD),晚餐、看电影和出外游玩等。
材料二 调查还发现中学生消费总体上呈现纯奢侈品倾向,零花钱多了,不是图书的购买量多了,而是玩的、吃的、喝的多多了,男生女生共有的消费倾向就是泡吧,如网吧等。此外,许多学生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衣服、鞋子上,喜好名牌衣服、名牌鞋子,对于经济收入较好的家庭也许还可以承受,但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材料三 引起中学生消费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中学生自制力较差、中学生家长对儿女的溺爱、中学生本身爱攀比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这里不一一列举。
阅读以上材料并联系学过的《经济生活》有关消费的知识,回答: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2)消费行为受哪些消费心理的影响?上述行为主要体现了什么消费心理?
(3)如果你是调查小组的一名成员,请对中学生的消费问题提出几条对策和建议。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受当前的可支配收入影响,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2)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上述行为主要体现了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如男女生共有的消费倾向就是泡吧, 如网吧等;体现了从众心理;许多学生把钱花在衣服、鞋子上,喜好名牌,体现了攀比心理。
(3)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践行合理科学的消费行为,可以做到如下: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适度消费。
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中学生处于消费前沿,对社会上的新兴事物要学会辨别,提高自主消费能力。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第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尽量做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加强教育引导,提倡勤俭节约、不奢侈、不享乐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第五,合理对待金钱。进入新世纪,竞争更加激烈,中学生还没有在社会上谋得职业,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题目分析:该题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心理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原则等知识点,第(1)问:考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考生可以从居民收入(当前的可支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二个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考查消费心理,消费心理主要包括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求实心理,考生结合该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考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考生可以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合理对待金钱等角度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