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放性试题

据悉,自2009年6月以来,张某、陈某伙同他人在村委会开设赌场,纠集外地赌徒聚众赌博,从中抽头获利,触犯刑法。最终张某、陈某被移交公诉机关。为了帮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程序及其过程,小Q所在的七年级(8)班同学以此材料为背景,进行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假如你是小Q的同学,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审理任务。

(1)本案件属于什么案件?其诉讼程序包括哪几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分别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院审判要以事实为依据,这里的事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证据。你知道证据主要包括哪些?请列出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本案的审判员,对本案进行审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本案的审判长,请你拟订一份判决书,当众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案件属于公诉性刑事案件。其诉讼程序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五个阶段。

(2)案件中的原告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被告是张某、陈某等。

(3)证据包括下列六种:①物证、书证;②证人证言;③被害人陈诉;④被告人供诉和辩解;⑤鉴定结论;⑥勘验、检查笔录。

(4)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论法》。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量刑适当,措辞准确,格式正确即可。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小刚是某中学七年级学生。一天,在放学回家的公交车上,他看见一个小偷正在偷乘客的钱包,立即上前抓住小偷。结果他被小偷打伤,住进了医院。

 材料二:小强是某中学的一名八年级学生,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被两个高年级学生拦住,一人架住他,一人去搜身。小强不住地扭动着反抗,被其中一人抄起半块砖头砸伤了脑袋,抢去了几元钱。小强一路淌着血回到家,后被送进医院缝了五针。

 材料三:2003学年新学期,北京市区正式启用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该守则删掉了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敢于斗争”四个字。“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及时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同时部分省、市也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在自卫保护的时候把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下面是某班学生对此进行的课堂讨论,请你补充空缺内容。

学生A:我认为应删除“见义勇为”,这样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

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B:我认为不应删除“见义勇为”。

因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C:我认为应将“见义勇为”改为“见义智为”更好。

因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您帮忙:

①请你帮小刚想出一个与小偷作斗争的好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为遭遇抢劫的小强设计几招“自救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