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009年1月上海市虹口区高三调研33题)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近代出国留学的浪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部分)

阶段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1872年起4批共120人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推算当在22 000人以上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问题(10分)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留学活动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有何变化?(2分)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4分)

答案

(1)政府组织;规模小,时间短,专业窄;学生年龄小、主要来源于沿海地区。

(2)主要涌向日本。

(3)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倡导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程。

分析材料信息“清政府按照计划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平均年龄12岁、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和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解答第一问;有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是日本;第三问要求回答积极影响,应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

阎连科

  (1)我每每想起我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2)我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当儿。那时候,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千方百计存下几块钱,换成一沓儿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的苇席下,待到了初一那天,发给他的儿女和正月来走亲戚的孩娃们。可是那一年,父亲要给大家发钱时,那几十上百张一毛的票儿却没有几张了。那一年,我很早就发现那苇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儿。每天上学时,我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在路上买一个烧饼吃。

  (3)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反复问我偷没有,我都说没有,父亲便狠力地朝我脸上掴起耳光来。我的脸又热又痛,到了实在不能忍了,我才说那钱确是我偷的,全都买了烧饼吃掉了。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儿,把他的头扭到一边去。不看我,可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的泪。【批注:一个“扭”,是父亲下意识的掩饰,但“眼里含着的泪”让我们窥见他严厉外表下的内心世界,那时对儿子的心疼,也有一个父亲无奈的辛酸。】

  (4)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仅仅因为偷黄瓜,父亲也许不会打我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其中还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卖黄瓜的钱。那钱是人家一年的口粮,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

  (5)父亲知道后,也许认定那钱是我偷的,毕竟我有前科。他让我跪在院落的一块石板地上,先噼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顿后,才问我偷了人家的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才坐下直盯盯地望着我。那一次,我的脸肿了。因为心里委屈,夜饭没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睡到半夜父亲却把我摇醒,好像求我一样问:“你真的没拿人家的钱?”我朝父亲点了一下头。然后然后父亲就拿手去我脸上轻轻摸了摸,又把他的脸扭到一边,看着窗外的夜色和月光。一会儿他就出去了,坐在院落里,孤零零地坐在我跪过的石板地 上的一张凳子上,望着天空,让夜露潮润着,直到我又睡了一觉起床小解,父亲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没有动。

  (6)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那时我已经十几岁。到乡公所里去玩耍,看见一个乡干部屋里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精美铝盒的刮脸刀,我便把手从窗缝伸进去,把那刮脸刀盒偷出来,回去对我父亲说,我在路上拾了一个刮脸刀。

  (7)父亲不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素洁的乡村孩子了。到后来,那个刮脸刀,父亲就长长久久地用将下来了。每隔三朝两日,我看见父亲对着刮脸刀里的小镜刮脸时,心里就特别温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买给父亲的礼物一样。多年后,我当兵回家休假时,看见病中的父亲还在用着那个刮脸刀架在刮脸,心里才有一丝说不清的酸楚升上来。我对父亲说:“这刮脸刀你用了十多年,下次回来我给你捎一个新的吧。”父亲说:“不用,还好哩,结实呢,我死了这刀架也还用不坏。”     

  (8)听到这儿,我有些想掉泪,也和当年打我的父亲样,把脸扭到了一边去。【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年后,我的父亲病故了。回家安葬完了父亲,收拾他用过的东西时,我看见那个铝盒刮脸刀静静地放在我家的窗台上,黄漆脱得一点都没了,铝盒的白色在锃光发亮地闪耀着

  (10)算到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二十四五年了。我不停地想念他。而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可惜的是,父亲最最该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却被我遮掩过去了。而且是时至今日,我都还没有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懊悔。只是觉得,父亲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盗之后,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在父亲的一生中,要能再对我痛打十次八次就好了。觉得父亲如果今天还能如往日一样打我骂我,我该有何样的安慰、幸福啊。(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1.文中写了三次“打”,为什么作者说第三次是“最最该打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考第(3)段的批注示例,对第(8)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说说第(9)段画线句详细描写刮脸刀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交流时,同学们对父亲的“打”有以下不同的认识。请你也发表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适当的阐述。

同学A:这个父亲有些粗暴,他教育孩子主要靠“打”。

同学B:“打是亲,骂是爱”,父亲的“打”,其实就是爱的表现。

同学C:只有经过多年,作者才能明白父亲的“打”是一种安慰和幸福。

我的看法和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