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1.0mol▪L-1的KNO3溶液:H+、Fe2+、Cl-、SO42-

B.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NH4+、Ba2+、AlO2-、Cl-

C.pH=12的溶液:K+、Na+、CH3COO-、Br-

D.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Na+、K+、CO32-、NO3-

答案

A、在酸性条件下,NO3-离子具有强氧化性,Fe2+离子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呈酸性,AlO2-离子与H+离子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pH=12的溶液呈碱性,在碱性条件下,这四种离子不发生任何反应,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

D、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可能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在酸性条件下CO32-离子与H+离子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实验题
连线题

世博会的举办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参与世博会的过程同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 为炫耀其强大国力,英国决定在1851年举办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展示了英国以及其他各国先进的工业展品,例如630吨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高速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桥梁等大型模型。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的交流的重大转变,因此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

材料二 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紧急托运往英国。“荣记湖丝”历经时间的考验,终于质压群芳,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

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栽: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可雅白兰地”由此更名为“金奖白兰地”。中国的获奖产品仍然集中于茶酒等传统产品上,在现代工业产品方面并未有突破。这一情况到了192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上有了改观,这谀世博会上,除了传统的丝茶绣等产品外,在现代工商业方面,中国也有印刷工艺、化妆品、革制品、电器、铜钢制品等展品的参与。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以前,西方国家举办世界博览会未邀请我国参加。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美国邀请我国组团参加,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届世博会为什么是在英国主办?近代早期中国参加世博会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哪些重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上海为什么能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参与世博会近160年的历史形象记载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的特点。通过这一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