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22题)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白马寺 云冈石窟 胡旋舞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 * *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3分)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2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1)历史信息:建筑、雕塑、乐舞深受外来文明影响;(1分)
佛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1分)
(2)郑和:展示明朝的强大和富有;加强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
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了解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3分)
(3)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3分)
特点:侧重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学习外来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不同的政治派别采纳不同的思想主张。(多种学说交织、交替;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等) (2分,任答其中2点)
(4)认识: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先进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吸收世界文明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分,任答其中2点)
第一问从图片反映的领域与外来文明的关系角度入手。第二问从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内容与目的或作用来回答。第三问从“立宪法、开国会”、“ 中华民国”、“ 李大钊”等信息中可以归纳出基本主张。特点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与学习内容的变化来归纳。第四问要世界文明的组成和世界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