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1)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有关原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这一点。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立足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我党正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升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对于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不断发展。③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这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根据我国国情和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

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便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三轮车的年轻人。

②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感到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       

③这种现象,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④为什么会这样?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因此,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规则,共同遵守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分析文章①-⑤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4分)

首先         ,其次         ,接着         ,然后        ,最后提出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

小题3:请依据第④段所举事例,在横线上补写作者的观点。(2分)

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