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宗岱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一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一一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注]①梁宗岱(1903 -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1.请分别指出文中第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夸张手法,突出他走路速度之快。

(2)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梁宗岱在辩论时全身心投入的样子。  

2. 激情(热情);执著(求真.好胜);直率(真挚);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3. 梁宗岱活得有滋有味。他爱锻炼,爱辩论,爱文学,情趣广泛。热爱人生,充满激情,让人觉得生活美好,从而给人以感染与鼓舞。梁先生从不灰心失望,他每天都表现得高高兴兴,总能在生活中看到光亮,无忧无虑,乐观白信,从而给人以感染和启发。(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天黑了。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的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上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了。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但此刻,他一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他的军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带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是这样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了一个少女戴。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 那时刻天还没黑。

  一个男人说:“大兵,把棉袄卖给我吧,我出100元!我身上倒不冷。可我的鞋冻透了。我用你的棉袄包脚。怎么样?……”

  一个女人说:“我加50元卖给我!他的大衣比我的大衣厚。我有关节炎,我得再用什么护住膝盖呀……”

  兵对那男人和女人摇摇头。在人们的注视下,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是那个想用100元买他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他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皮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双脚呢!你们当兵的都练过功夫,瞧你多经冻呀!不会的。唉,说你太傻了点吧,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戴着了,怎么我买一双鞋倒不肯了呢?没人会知道这是卖给我的!大家都睡着了,听不到咱们小声说话……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于是他又按着打火机,回到自己的座位那儿,取来了他喝剩了的半瓶酒交给兵……

  于是兵弯下了腰,默默地解自己的鞋带儿……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不这样,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位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到是一种不祥。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欢呼,就是兵。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似乎还是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面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子女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1.面对死亡的威胁,车上的人表现出了不一样的人性,请你就车上的任何一个或者一类人进行评论(也可以写你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兵为什么可以无偿地献出自己的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却不肯用200元卖出他的大头皮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兵明知再去掉大头皮鞋就会有冻掉双脚的危险,可为何还是换了半瓶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文章最后要补叙“大兵”的履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B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