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但是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成何体统?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

     “你说,他们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剃匠们以前为什么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 * * 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 * * 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唉……”

       我领教过他微型青龙偃月的三十六种刀法。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还有“双龙出水”“月中偷桃”“哪吒探海”……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开刀、合刀、清刀、弹刀,由手腕与两三个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须眼角余光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儿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但何爹不愿趋时,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离子烫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有一段时间,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就翻过两个岭去看望,发现老朋友已病得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三明爹的脑袋刨一次,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儿。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啊。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

      他看见三明爹的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有删节)

1.作者为何要把何爹的剃刀称作“青龙偃月刀”?小说以此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析下面文句的含意和表达上的精美之处。

(1)但何爹不愿趋时,宁可败走麦城也绝不背汉降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详写何爹给临死的三明爹剃最后一次头这一情节,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主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土”一直都是韩少功关注的题目,这篇小说是他“乡土人物”系列作品中的一篇。作者塑造何爹这一形象,其意图何在?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你如何看待何爹对传统的“固守”?请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何爹用剃刀跟关羽耍大刀一样用得出神人化,堪称微型青龙偃月刀,又因为何爹推崇关帝爷,不但赞赏关帝爷的刀上功夫,而且也学习关帝爷,为人讲信义,重感情,所以把何爹的剃刀比作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是历史的、古老的,小说以此为题,象征了主人翁狭义而又固执的形象特点,又暗点主题。

2.(1)何爹看重自己的手艺,将其看做是至高神圣的。他看不惯新式美发方法,“宁可”写出了他不改变、不随俗,宁愿自己没生意也不愿降格以求的坚守。何爹敬奉关帝爷,作者以“走麦城”和“背汉降魏”的典故来作比,写他的坚守,既突m了人物坚守信念、义气为先的性格,又增强了小说的文化意蕴。

       (2)“最后的极乐”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明写三明爹此生最后一次感受到老友为他剃头的快乐、满足;也惋惜地暗示何爹“青龙偃月刀”的结局,尽管是剃头绝活,但是也行将完结了。

3.(1)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人翁精湛的技艺和热诚忠厚的性格特点。何爹的“张飞打鼓”竟然让临终的三明爹感受到人生的极乐,这个细节描写赞叹何爹剃头绝活的高超,令人受用;为老友最后一次剃头,圆他的心愿,表现了何爹热诚且重情义的性格和人品。

       (2)升华主题: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尽管何爹的“张飞打鼓”能够让临终的三明爹感受到人生的极乐,但是,三明爹毕竟无可挽回地去世了,何爹的“青龙偃月刀”也不可避免地随着这一“知音”的去世而走向自己的完结。

4.(1)①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赞美了老一辈的热诚和执著,表达m对乡土文化的讴歌与眷恋。②对传统精神趋于没落的一种忧虑,对现代文明(时尚)入侵乡土文明的一种谨慎。③但是又提醒人们,要注意传统与新潮(创新)的关系,既要保持传统,又要注意传统和现实的融合,否则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2)①“固守”不足取,何爹的技艺虽然高,但墨守成规,不懂得与时俱进,被淘汰是必然的。②“固守”是应该的。何爹不受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不趋时应付,坚持精益求精,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人热诚讲情义,这种精神在今天十分可贵,值得提倡。③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传统的技艺和精神应该传承、坚守,对新潮时尚要学会适应,与时俱进。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