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放性试题

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图1                                      图2

(1)请分别评析图1、图2中网民的行为。(5分)

(2)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网民应如何正确对待?(5分

答案

(1)图1中网民的行为是正确的,是法律鼓励的。这是公民依法行使建议权的体现。图2中网民的行为是错误的,是法律禁止的。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2)对网络信息要明辨是非,对网络谣言不听信、不传播。

题目分析:(1)请分别评析图1、图2中网民的行为。——审题时要注意关键词“分别评析”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分开层次,分别阐述。同时评析题的答题模式是:先评,后析。所以,我们要这样组织答案——①评——图1中网民的行为是正确的,是法律鼓励的。析——这是公民依法行使建议权的体现。②评——图2中网民的行为是错误的,是法律禁止的。析——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2)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网民应如何正确对待?本题是属于怎么办的问题,我们要从应该怎么做的角度组织答案:首先要对网络信息要明辨是非,其次要对网络谣言不听信、不传播。再次,我们要依法 * * 等等。

解答题
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