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地认为“坚持真理”是强者的武器,它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材料二 15岁时,甘地偷了哥哥的一小块金子,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悔过信给父亲。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父亲竞原谅了他,甘地感动得哭了。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爱的力量远远胜过责打。甘地在英国留学和南非工作期间,他阅读了许多书籍。《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给甘地以深刻的印象。甘地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等人著作中,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极为认同,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材料三 (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1983年版)
材料四 (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994年版)
(1)材料一体现了甘地的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甘地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就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作用的评价有何差异?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非暴力思想。
(2)家庭影响、西方宗教的影响。
(3)评价的差异:材料一对甘地的作用偏向于否定;材料二充分肯定了甘地的作用。可能的原因:①作者受到时代的局限:前者写于1983年,当时“ * * ”的“左”倾错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者完成于1994年,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已较为客观公正;②作者的史观不同:前者是以阶级斗争史观为指导思想,后者是将甘地放在印度的文明演进史中加以考查,因而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③作者掌握与依据的史料不同:因为史料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