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 “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孙中山全集(1)》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何种政体适合于我国?理由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他招贤纳士,既不求助于权势,也不乞灵于钱财的诱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诲号召他们:“愿意追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食欲,清理厕所。”他建议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非暴力不仅用来反对暴政,也被用来反对宗教、民族间的武装冲突。  ——《圣雄甘地》

(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指出甘地的思想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其思想对处理当今的国际关系有何借鉴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作为个人来说,任何个人立场的和平主义信念,都是必须得到尊重。……非暴力是否可行,不是单方条件能够决定的。……对日本军国政府、希特勒的纳粹政府是无效的,更不要说以非暴力反侵略了。作为一个政治手段,号召者不能因为“非暴力”就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在预见对方可能使用暴力,可能导致大量民众流血牺牲的时候,领导者是应该有所顾忌的。  ——《重读<甘地自传>》

(4)针对中国抗日的方式,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赞同?用史实简要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材料二、三,你认为选择反侵略斗争方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和政体。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共和思想;共和思想符合世界历史潮流。

(2)孙中山:暴力革命;甘地:非暴力不合作。

(3)发动了印度民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创造了条件。应以和平方式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途径,以暴制暴只会加剧冲突。

(4)观点:非暴力不适用于反法西斯。赞同。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武装斗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正确方式。

(5)依据:立足国情。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