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在寻求救民救国途径的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甘地家族都虔诚地信奉‘毗湿奴’。在古遮拉特,无论是耆那教,还是毗湿奴信徒,都十分严厉地反对和排斥肉食。我从小就是在这种宗教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我非常孝顺我的父母。我知道,如果他们获悉我破戒吃肉,他们就会吓坏。”——《甘地》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甘地戒绝肉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在古遮拉特文中,我也用过英文的“消极抵抗”这几个字来描述它。有一次我在欧洲人的一个集会上发觉“消极抵抗”这个词句的含义太狭隘了,我还发觉它被当做是弱者的武器,其特点是仇恨,最后还可以成为暴力。因此我不得不反对这些解释。……(后来)我把这个词改为“萨提亚格拉哈”(即坚持真理)。从此便成为古遮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3)依据材料四,说明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前后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他们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行医救人到从事政治活动;从幻想改良到主张革命。

(2)家族的宗教传统;对父母的孝顺。

(3)不同:从“消极抵抗”到“坚持真理”。原因:消极抵抗太狭隘;容易发展为暴力。

(4)因素:所处环境;个人经历;具体国情;时代形势。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