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 ,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 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注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 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

           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2)①“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一句,渲染了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 美好;

           ②“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

            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3)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

           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

           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光之美的观点。

(4)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998年3月,人们渴盼已久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终于出台,国务院15个部门被撤消,同时另组4个新部门,国务院从原有40个部门减为29个。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是这次改革的目标,这被认为是一场革命。改革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机关干部编制总数“减少一半”,而这场由国务院带头的改革,最终将把全国的党政机关干部减掉400万人。对这项改革,今年35岁、拥有文学学士学位、两年前被提拔为副处长的王旭东“打心眼里赞成”,他认为“早就该改了”。可是谈到自己今后的出路,他却缄口不言,仿佛成竹在胸,也像是茫然无措。
“观望,等待,继续做好手头的工作是目前多数人的心态。”原国内贸易部的金莹说,“虽然明确的编制尚未下来,但按‘以责定编’的原则,编制最多不会超过300人,尽管如此,也没人上蹿下跳地找人找单位。”
因达成共识而产生的平静是改革能顺利进行的保障,多数人表示关注改革,支持改革,当改革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较强的全局观念。对某国家机关青年干部的调查显示,69%的青年目前最关注的问题是机构改革,有95%的青年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非常有必要进行机构改革。问卷中,“当国家出台的改革措施触及本人利益时”,选择“只要对国家大局有利就支持”的占60%,而选择“只要个人吃亏就反对”、“只有给个人带来好处才支持”的只占2%。许多青年认为,如果为了改革的需要,失去一些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是值得的。因为,改革最终受益的还是青年。
平静里还包含有恋恋不舍和无可奈何。调查显示,明确提出想到企业事业单位的只占2%,某部某司在民意测验中,竟没有一个人愿意报名到企业去。65%的青年更愿意继续留在部机关。对刚刚通过各大部委公务员考试进入机关的年轻人而言,留在机关当然是首选之路;而对另外的人而言,令他们难以估计的原因很多:喜欢并适应机关工作;机关工作相对稳定;希望机构改革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等方面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还有一个令人留恋但不曾提起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国家大机关”的工作带给个人心理上的满足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各部委机关青年的情绪比较稳定而且平和,但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青年,有着不同的想法。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员分流,人们心态各异。调查表明,学历在本科以上、年龄不超过30岁、在部里工作时间短、专业技术知识运用自如的人对自己信心十足。有31%的青年对自己的转岗没有把握。其中,40%的处级干部对自己没信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给我安排满意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对自身素质缺乏准确的评价。他们“无所谓的观望”里延续了某些旧日作风,演绎着“大锅饭”思想的最新版本。
无论达观还是谨慎,调查表明,机构改革中让人感受颇深的是“知识才是本钱,年轻只是优势”。但无论如何,在这轻微或剧烈的疼痛中,每个人都深切地体会到社会前进的步伐,而能否跟上要仰仗的是自己。

根据本文,对自己的前途有信心的国家机关干部不包括:

A.有本科学历的人
B.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
C.40%的处级干部
D.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