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787年于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历时三个月,麦迪逊是带着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前来与会的……他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不同意汉密尔顿等极端联邦派的主张,而是主张建立一个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确立司法部门的独立地位,并提出应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会议期间,麦迪逊对会议过程做了详细而准确的记录,为后人了解这次秘密会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联邦宪法》于9月17日正式签署公布。

材料二 为了使新宪法在弗吉尼亚得到批准,应华盛顿的强烈要求,麦迪逊又参与了争取新宪法得到批准的运动,因为华盛顿看到,在弗吉尼亚,反对宪法的势力相当强大。通过竞选,麦迪逊进入了弗吉尼亚州的批准会议,他不仅成了赞成批准一派的领袖,而且指导了会议辩论。经过极其激烈的斗争,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文涛《隐蔽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辩论中麦迪逊为让“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可能阐明的观点。(5分)

答案

(1)原因:麦迪逊的制宪方案为制定新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麦迪逊反对极端主义,倡导理性主义,使联邦制和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认同;麦迪逊是制宪会议的主要记录者;麦迪逊的努力使得《联邦宪法》得以正式签署公布。(10分)

(2)观点:新宪法中联邦制优于邦联,但中央与各州之间存在一个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新宪法将会给国家带来安全、稳定和繁荣。(5分)

题目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不同意……极端联邦派的主张”“做了详细而准确的记录”等信息可以直接归纳出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知识的迁移能力,题干要求学生说明“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麦迪逊的理由,联系已学宪法的内容,可以从宪法规定的联邦制优于邦联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利,且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2013年,世界各国经济走势出现分化,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日本经济在政策刺激下向好转变;欧元区经济总体上依旧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速有所回落.在此背景下,全球油品需求较平缓,供给相对宽松,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下行走势。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石油供应量为9165万桶/日,同比增长70万桶/日左右,远不及2012年的220万桶/日的增量。其中,欧佩克石油供应量为3688万桶/日,比2012年下降70万桶/日左右;受益于美国原油产量的大幅提高,2013年非欧佩克石油供应量为5477万桶/日,比2012年增长142万桶/日,远高于2012年的50万桶/日的增量。其中,北美地区石油产量增至1724万桶/日,同比增长138万桶/日,仅美国就增加115万桶/日,加拿大增加26万桶/日。由于利比亚、尼日利亚、伊朗等国政治局势不稳定,这些国家石油产量大幅下降,而沙特、科威特等国石油产量变化不大,2013年欧佩克原油产量结束上升势头,由2012年的3130万桶/日降至3047万桶/日

2013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拉动世界石油需求增长平稳。国际能源署统计,2013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120万桶/日。发达国家复苏势头较好,OECD国家石油需求降幅缩小。2013年OECD国家石油需求同比下降5万桶/日,而2012年需求则下降52万桶/日。其中,2013年日本石油需求下降18万桶/日;欧洲五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需求下降9万桶/日;美国石油需求则增长21万桶/日,结束了连续数年需求下滑的趋势。虽然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但非OECD国家石油需求增长仍较强劲,同比增长125万桶/日,与上年基本相当。其中亚太、中东、拉美石油需求分别增长63万桶/日、15万桶/日和21万桶/日,合计占2013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79%。

2013年,美国拉动北美地区石油产量增长()

A.6.7%

B.7.3%

C.81.0%

D.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