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
参考答案:
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
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正气歌》云:“时穷节乃见。”其实,在平凡的生活里又何尝不显现出精神的分野。 就拿做诗来说,同为咏“寒食”,苏东坡诗云:“梨花淡白柳叶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贾似道诗云:“寒食家家插柳枝,留春春亦不多时,人生有酒须当醉,青冢儿孙几个知” 苏诗抒发的是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叹,贾诗吐露的则是时光易逝及时行乐的真情。贾诗不为不工,然而精神自贱,格调安得不卑 真正的精神重于九鼎,清于漱玉。在革命者的身上,躯壳可以委沟壑,精神却长留天地。读林觉民烈士《与妻书》,至今犹觉字字沉雄,句句殷红。 ①他爱他的妻,然而“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舍家赴难的烈士当然也有个人的得失,但不忘“以天下人为念”,使“有无”、“得失”的价值观发生了逆转,其境界之高,难与俗人道也。 ②方志敏在《清贫》中写了被俘的情景,敌士兵用手榴弹威胁他拿出钱来: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这就是他们的逻辑。 ③但是方志敏却使他们失望了。他说到自己的“财产”,几套旧褂裤,几双线袜,且已交与妻子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对此,他不无骄傲地“自嘲”,“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④今天,江山已改,远非“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可比,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人的精神仍然面临着新的考验。有人把 * * 主义精神当作束缚自我的锁链,或者把利己主义的招牌公然挂在门楣上,或者偷偷地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任灵魂锈蚀、腐烂。 这一部分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在节选时略有改动。节选的这一段文字,重点谈的是人的“精神”问题,革命者的“精神”重于九鼎,长留天地;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人的“精神”都面临着考验。 对文中提到的诗文及作者,在此作些简要的介绍。 《正气歌》:五言古诗,南宋文天祥作于至元十八年(1281),当时文天样被囚于元大都(今北京),幽暗潮湿的土室已两年,经受了严酷的牢狱生活的考验,也拒绝了元人多方的劝降,他认为支撑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力量就是纵贯中华历史的浩然正气,于是写作了《正气歌》,诗中的“正气”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中 * * 崇尚气节操守传统的集中体现。 “寒食”:中国传统节令之一,在清明前一或二日。传说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出亡归国后,隐于山中,重耳欲逼他出山,下令烧山,之推抱树而死,重耳为悼念之推,于是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习,称为寒食。 苏东坡(1037—1101):名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为其号,四川眉山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与父苏洵、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台州人,因其姐为贵妃,故宫至左丞相,南宋时有名之 * * 相。 林觉民(1886—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与妻书》:又称《绝笔书》,系林觉民烈士于起义前三天写给其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中充满了牺牲一己,为争取全国同胞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方志敏(1900—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西弋阳人。1923年加人中 * * 党,1935年1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7月英勇就义,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
文中画线的句子从复句关系来看是:
A.选择关系
B.转折关系
C.因果关系
D.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