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实行依法治国和制度建设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与罗马法(据《〈唐律疏议〉:垂范后世的盛唐法典》等)
《唐律》 | 罗马法 |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 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
“犯罪之人,皆有条例。断狱之法,须凭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谬。违而不具引者,笞三十。” 如果有人因食用未被焚毁的有害食品而死亡,对食品的所有者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避惩罚。 死者的财产需要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
为宋、明、清立法蓝本,影响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多国家立法,被誉为“西有罗马法,东有唐律”。 |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 |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法文化传入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法治成为启蒙者共同选择的走出困境的出路。梁启超提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1906年,孙中山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权分立”的制宪原则。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披上“宪法”的外衣,以宪法的形式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责任内阁制,无限扩张总统权力,民主共和政体从根本上被独裁制所取代。1928年10月,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训政纲领》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实行 * * 。1936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实行党国一体,总统集权。(据《中国近代法制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法制建设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没有建成法治国家的原因。(10分)
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在制度上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3)材料三中的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制度上有何具体表现?(4分)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认识?(4分)
(1)目的: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2分)不同:①理念:《唐律》礼法合一(或以礼入法);罗马法强调理性、正义。②内容:《唐律》重视依律量刑,强化食品安全;罗马法重视证据,保护私有财产。③影响:《唐律》对亚洲多国封建立法产生广泛影响;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6分)
(2)特点:法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借鉴西方法文化,体现东西方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法制建设进程曲折艰难。(6分)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法制意识匮乏;专制力量对法制建设的破坏。(4分)
(3)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 *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认识: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 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4分。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题目分析:(1)第一小问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分析唐代立法的主要目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法是最高的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从理念方面,“犯罪之人,皆有条例……如果有人因食用未被焚毁的有害食品而死亡,对食品的所有者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死者的财产需要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从内容方面,“为宋、明、清立法蓝本,影响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多国家立法”“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三次以法律”从影响方面进行比较。
(2)根据材料信息“西方的法文化传入中国” “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责任内阁制,无限扩张总统权力,民主共和政体从根本上被独裁制所取代。”“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训政纲领》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实行 * * ”等,概括中国近代法制建设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封建专制力量强大、思想意识等方面分析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回答第一小问。再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的认识,如政治体制的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 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