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灰度等级这是衡量监视器能分辨亮暗层次的一个技术指标,最高为9级。一般要求≥()。

A.6级

B.7级

C.8级

答案

参考答案: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①传统节日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进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与民众生活有直接而重要的关联。这里的全民性指属于同一文化传统的同一族群的全体成员在同一节日时间参与共同模式的节俗。

②在特定群体的文化观念中,节日是用各种各样的郑重仪式和庆祝方式体现出来的。这些仪式活动蕴涵的文化含量大部分是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强调人际和睦、欢乐吉庆、丰收富裕、健康长寿、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当然也有些内容与现代社会不完全合拍,但我们也要以合理的态度看待。

③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 * * 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已成为广大民众生活方式的基本构成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传袭力,因而把它们看作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性文化应无问题。那么,传统节日文化的盛衰,也是中 * * 文化盛衰的一个显著指标,是本土文化存活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④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除夕、中秋注重家庭团圆,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清明节祭祖,也是同族的人们汇聚联络的时机。其他节日也都注重家庭团聚或相互问候、赠送礼物,有程度不等的协调、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⑤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岁时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人们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如立春之日,举行迎春仪式,打春牛、吃春饼等,庆贺新春的到来,为春耕做准备。

⑥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清明节的踏青习俗,表达出民众投入新春怀抱的喜悦;扫墓习俗,抒发对于去世亲人的怀念追思。端午节关于吃粽子的传说,表达民众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景仰。中秋赏月,表现民众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和文人吟诗作赋的风雅。

⑦近年来深刻的社会转型与飞速的经济发展又对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中国社会文化体系面临着结构失衡的危机,因而,亟需振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也一同涌入国门,致使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洋节逐渐兴起并冲击着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吸收西方节日固无不可,但是我们必须保持祖国固有节日在整个节日文化体系中的主流地位。

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中,端午节已经被韩国抢注,引起了国人的极大愤慨,端午节申报竞争失利的事实说明,我们在传统节日遗产保护方面做得不到位,有很多优秀传统“失传”了。除端午节外,我国还有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是与东亚的数个国家共有的,也有被其他国家“抢注”的危险,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

⑨有人以为,鉴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实际情况,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把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增加为法定假日,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大力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对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 * * 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⑩也有专家认为,超越现实,给人提供一个理想性目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遗憾的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这种社会功能被削弱,从而使传统文化成分被商品化。端午节逐渐蜕变成“粽子节”,中秋节只剩下吃月饼。还有就是对传统节日缺乏理想的目标,比如说,先前庆祝端午节的主题不是爱国,而是全民卫生运动,导致了端午节内容的蜕变;可以设想我们的国粹却只剩下“吃”而文化和精神内涵尽丧的一具空壳时,即使申遗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12.对“传统文化节日”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节日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进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与民众生活有直接而重要的关联。

B.传统节日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形成了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性文化。

C.传统节日的各种仪式活动所蕴涵的文化含量和价值观念是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因此都必须在现代社会加以继承和发扬。

D.本土文化存活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其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盛衰。

13.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郁的节日诗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写出下列诗句中反映的

是什么节日。(4分)

A.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答:A.              B.             C.              D.            

14.文章阐述了保护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哪些?请分条概括。(6分)

答:

15.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人认为应该把传统节日增加为法定假日,也有人认为关键不在于国家给不给法定节日。结合文本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5分)

答: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赵丽宏的《蝈蝈》,然后回答问题。

  (1)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扎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2)“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3)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蔗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4)“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5)“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6)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7)“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8)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9)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10)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11)“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12)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13)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14)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于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15)“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 ”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16)“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17)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18)“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19)“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20)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声…… 

  (21)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住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22)“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本文的线索、顺序各是什么(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对蝈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分条概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老人为什么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说:“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笼子真的是咬破的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与开头对应起来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