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

某建筑公司于9月份新开工某大型高档商住小区项目,共计建筑面积22万m2,地上层数38层,其中地下三层到地上六层为商业建筑,其余为民用住宅。由于本工程位于中心城区,属于该市重点工程,施工单位对安全工作非常重视。施工总承包单位成立了项目部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项目开工一个月后,施工总承包单位对项目进行安全检查。通知中明确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主要查安全思想、查安全责任、查安全制度、查安全措施、查安全防护。

事件二:项目部编制了《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其中规定: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的主要形式为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定期安全检查。监理工程师认为不全。

事件三:项目部编制了《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其中规定:安全检查的要求有根据检查内容配备力量,抽调专业人员,确定检查负责人,明确分工;明确检查目的和检查项目、内容及检查标准、重点、关键部位;对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不仅要检查是否有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行为,还应进行“应知应会”的抽查,以便了解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的安全素质。对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检查人员可以当场指出、进行纠正。监理工程师认为不全。

事件四:项目部编制了《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其中规定:建筑工程安全检查在正确使用安全检查表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听”“问”“看”等方法进行。

事件五:针对某单体工程的建筑安装工程检查评分汇总表如下表所示,表中已填有部分数据。

该工程“安全管理检查评分表”、“模板工程检查评分表”、“高处作业检查评分表”、“施工机具检查评分表”、“塔式起重机与起重吊装检查评分表”等分表的实得分分别为81分、86分、79分、82分、82分。

该工程使用了多种脚手架,落地式脚手架实得分为82分,悬挑式脚手架实得分为80分。

“文明施工检查评分表”中“现场防火”这一保证项目缺项(该项目应得分为20分,保证项目总分为72分),其他各项检查实得分为68分。

事件三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的要求还应包括哪些?

答案

参考答案: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的要求还应包括:

1)认真、详细进行检查记录,特别是对隐患的记录必须具体,如隐患的部位、危险性程度及处理意见等。

2)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应该进行登记,并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引起整改单位的重视,并作为整改的备查依据。

3)尽可能系统、定量地做出检查结论,进行安全评价。

4)检查后应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查被检单位是否按“三定”原则(定人、定期限、定措施)落实整改,经复查整改合格后,进行销案。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汉语“新词”漫议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 !”“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嚱——!”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 * * 与连 * * 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1.对第二段中加点的“普通话”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2.下列语句与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3.下列表述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不要拘泥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

D.方言和外来语不是洪水猛兽,它们能够使我们的日常用语更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