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建设投资方对一国家大型能源建设工程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建设进行了项目前期策划与研究。从投资安全的角度出发,投资方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形成以下共识:该项目市场投资前景很好,社会需求量大,也是国家积极支持的建设行业领域,项目投资成功的概率很大,投资是可行的合理的,拟决定进行投资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将对该项目的情况分析、问题定义、提出的目标系统,形成了书面文件。但项目的投资建设也存在若干风险。决策层分析后认为,项目虽然有风险,但投资回报率高,如果采取合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措施,是可以规避风险的。因此决定风险自留,针对建设项目施工安装中的发生概率较大的风险,采用投保的方式进行转移,针对在预计的工程施工期间,发生材料、劳动力大幅度涨价的可能性,决定在日后与施工方签订的总承包合同中采用固定总价合同的形式,以规避该风险。

对于本工程中可能存在工程施工阶段的某些风险,决策层认为有必要建立损失控制计划系统。

就施工阶段而言,损失控制计划系统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

参考答案:就施工阶段而言,损失控制计划系统应当包括:预防计划(又称安全计划)、灾难计划、应急计划。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1—5题。

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

        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看来,在老社区里,居民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 * * 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我生活的那个大杂院,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可以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 * * 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 * * 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缪青对这些震撼人心的变化感触颇深。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长,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在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分等级亲疏的。”缪青告诉记者,他曾经听到过一位业主委员会成员向他感慨,终于理解为什么一些退下来的政府官员在参与社区管理时,往往感到不适应——“环境不同了嘛!”

        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这需要一段时间。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那些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往往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 * * 先行者”之一。现在很多商品房居住区内,业主、居民的精神生活热点,已经是竞选居委会委员乃至主任了。其实,民主不是什么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标签,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理念、模式,是一种最常用的处理共有财产、公共事务的方法和工具。

        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缪青说,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在缪青的一项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未来社区治理中如何推进公民参与,特别是发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参与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文章的第二段中“政府的腿”“财富起跑线”的具体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1)“政府的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财富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五段的“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四段介绍一个网友关于“大杂院”生活的回忆,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一节,作者对一些人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没有时间”的说法持什么态度?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这种“变化”都有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