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运用你掌握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中华对联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它萌芽于先秦,问世于唐代,繁荣于明清,至今尤为人们喜爱,下面给出了两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它们的下联。

(1)上联:杜子美胸怀天下寒士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上联:学《论语 》悟任重道远,士不可不弘毅 (3分)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李太白歌颂祖国河山;苏东坡心系广大黎民。

(2)示例:读《孟子》知舍生取义,人勿要失本心;

习《左传》懂一鼓作气,战一定要勇决;

看《荀子》知锲而舍之,木朽而不能折;

观《庄子》晓鹏程万里,彼也不算逍遥。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写作,其实就是仿写的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此题是一道叙写式仿写的题目,注意后面的特征概括要和前面的内容相类似。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风筝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1)  ;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2)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②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3)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③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豪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④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划线处选择适当的词语。

     A瑟缩       B惊呼       C跳跃

2.找出第一段中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在全文中起的作用。

                                                                                                                                              

3.赏析下面的语句(任选一句)。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2)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4.本文在写“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小兄弟会有什么表现?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小兄弟的性格特点,描述出当时小兄弟留在屋里的情景。(80—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