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称今湖南、湖北居民为荆蛮,称今淮河及江浙地区居民为扬越。汉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之弟鄂君(鄂当今湖北鄂州)子皙坐船出游,闻摇桨的越人歌声悠扬,而完全听不明其意。歌辞记音为“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子昌州,甚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懂越语者将这首歌译成“楚语”为:“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战国时,楚国占有原吴越之地,司马迁称之为“东楚”。三国吴国灭亡后,吴地著名文学家陆机来到洛阳,因其作品中文字音韵“多楚”而被嘲笑。刘勰在《文心雕龙》批评陆机的诗文“衔灵均(屈原)之声余,失黄钟之正响”。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分裂动荡时期,洛阳话作为华夏“正音”,影响广泛。《南齐书》记载,当时祖籍江南的著名文化人只有三人“吴音不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过,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中比较南北双方使用的“正音”说:“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月良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材料三 欧洲地区的绝大多数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它们虽然同源,但相互之间的差别相当明显。罗马帝 国建立后,欧洲很大一部分地区在帝国的框架下使用共同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在今天的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拉丁语成为流行的语言。同时,拉丁语作为基督教的公用语,随着基督教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欧洲的学术界也长期以拉丁语作为学术语言。但是,语言统一的趋势并没能壮大和延续下去,早在罗马帝国解体后,各自独立的地区就在拉丁文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方言形成法语、西班 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语言。这些语言在近代早期进一步完善,成为各民族国家的通用语言。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至三国时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上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语言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分析其中体现的中国文明发展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秋时,长江中游地区的楚人已较深入地接受了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而长江下游地区的越人受华夏文化影响较浅;楚国统治越人地区,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上趋同,并推动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华夏化进程。经历两汉到三国,长江流域文化上更进一步接受了中原的影响,但语音上仍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2.南北朝时,洛阳话成为整合南北语言的标准语音,南北方在语言上进一步趋同;受民族、区域与社会阶层的影响,南北所说的洛阳话在语音上仍有相当的差异,汉语北方方言区与南方的吴语方言区呈现雏形。罗马帝国时代,拉丁语对今天西欧各地语言呈现整合与统一趋势;罗马帝国解体后,统一的拉丁语逐渐为各民族语言所取代。

3.融汇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历久弥新;在政治分裂时期仍体现出强大的整合能力;统一性与多样性、区域性有机联系。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