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巴赫的创作特征?

答案

参考答案:

(1)从思想上讲:虽然说巴赫是个基督教徒,他的大部分作品题材来自于宗教,然而他在处理这方面题材上却没有把封建迷信和神秘主义贯穿进来,而是加强了它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这些宗教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意愿,赋予了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从源泉上讲:巴赫的音乐紧紧根植于德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之上,同时又吸取了欧洲各种艺术流派的音乐风格,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3)从贡献上讲:在继承传统复调音乐的基础上,融进了主调音乐的思维胚胎,从和声的角度来构思复调音乐,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4)从风格上讲:作品内容和形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创作了新器乐综合新风格,实现了宗教和世俗的完美融合。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怎么跌的有尊严

龙应台

  ①今天台湾的新闻,一个国三的学生自杀了。

  ②读到这样的新闻,我总不忍去读细节。掩上报纸,走出门,灰蒙蒙的天,下着细雨。已经连下了三天雨,望向窗外,浓浓的雾紧紧锁住了整个城市。这个十五岁的孩子,人生最后的三天,所看见的是一个灰蒙蒙、湿淋淋、寒气沁人的世界。在这黯淡的三天之中,有没有人拥抱过他?有没有人抚摸过他的头发,对他说:“孩子,你真可爱”?有没有人跟他同走一段回家的路?有没有人发短信给他,约他周末去踢球?有没有人对他微笑过,重重地拍他肩膀说:“没关系啊,这算什么”?有没有人在MSN上跟他聊过天、开过玩笑?有没有人打过电话给他,用不放心的声音说:“嘿,你今天怎么了?”

  ③在那三天中,有没有哪一个人的名字被他写在笔记本里,他曾经一度动念想去和对方痛哭一场?有没有某一个电话号码被他输入手机,他曾经一度犹疑要不要拨那个电话去说一说自己的害怕?

  ④那天早上,十五岁的他决绝地出门之前,桌上有没有早点?厨房里有没有声音?从家门到校门的一路上,有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使他留恋,使他动摇?

  ⑤我想说的是,K,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骨的张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次,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⑥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口,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⑦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⑧我们没有学过。

  ⑨如果这个社会曾经给那十五岁的孩子上过这样的课程,他留恋我们——以及我们头上的蓝天——的机会是不是多一点?

  ⑩现在K也绊倒了。你的修行开始。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注: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篇随感。(有删改)

1.从文章题目到文中的一个个追问,都显现了作者的思考,她针对“男孩自杀”事件阐述了自己的哪些看法?结合文意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加粗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理解:“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一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中作者历数的现实教育中的种种缺失,你怎样看待?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那我们又该在生活中获得怎样的智慧呢?请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