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前挡后拉”、“撵沙腾地”、“顺风推进”、“固身削顶”、“截腰分段,分期造林”治沙原理。
参考答案:
①“前挡后拉”
在迎风坡中上部种植较矮的树种,在丘间地种植较高的树种。所谓的“前挡”是沙子不在背风坡堆积而是在丘间地堆积,则沙丘不再前移且会变矮。
在流动沙丘湿润丘间地背风坡前面营造乔木林或乔灌混交林,同时在沙丘迎风坡下部营造灌木林。乔木林或乔灌混交林长成后可起挡沙作用,阻止沙
丘前进,灌木林则起削弱沙丘流动作用。丘顶可被逐渐削平,为以后全面造林创造条件。
②“撵沙腾地”
“撵沙腾地,腾地造林,沙化入林,以林固沙”,丘间地加强造林,破坏迎风植被。
在荒漠、荒漠草原流动沙丘丘间地比较湿润的条件下,人工促进迎风坡风蚀,从而扩大丘间地造林面积,并在吹蚀下方造林,使沙子堆积在林内,用沙埋促进林木生长,经沙埋的树木有的树高生长量可达同龄林的5倍,堆积的沙丘还可保墒,防止次生盐渍化,这种造林被概括为“撵沙腾地,腾地造林,沙化入林,以林固沙”。
③“顺风推进”
在迎风坡上,等高线栽上一排植物,距丘间地1米,第二年在与前一年等高的位置再栽一排植物。
一是从流沙区的上风方向开始治理,逐渐向下风方向推进;一是从每个沙丘迎风坡的中下部开始固沙,随着沙丘顶部向下风方向移动,撵着“退沙畔”治理。
④“固身削顶”
对中小型沙丘,迎风坡中下部固定——固身
在治理6—7m以下的沙丘时,在迎风坡2/3—3/4以下坡面上设置黏土沙障,在障内营造梭梭等固沙林,这一部分沙丘被固定(固身),而上部丘顶流沙经风吹向背风坡脚下削,使其变得低而平缓(削顶)
⑤“截腰分段,分期造林”
在治理8—9m以上沙丘时,首先在沙层水分条件较好的迎风坡下部设置黏土沙障,障内造灌木林(梭梭、沙拐枣等),上部沙丘吹蚀前移,逐渐演变成另一沙丘形态。用此方法推进3—4次,即可把沙丘完全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