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无创通气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如何预防?

答案

参考答案:

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咽干燥、面罩压迫和鼻梁皮肤损伤、恐惧(幽闭症)、胃胀气、误吸、漏气、排痰障碍、睡眠性上气道阻塞等。尽管发生率不高和通常比较轻微,仍应该注意观察和及时防治,有利于提高无创通气的临床疗效。

(1)口咽干燥:避免漏气(能够明显降低通过口咽部的气流量)和间歇喝水通常能够缓解症状。严重者可使用加温湿化器。

(2)面罩压迫和鼻梁皮肤损伤:选用合适形状和大小的面罩,摆好位置和调整合适的固定张力,间歇松开面罩让患者休息或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面罩,均有利于减少压迫感和避免皮损。使用额垫可以减少鼻梁的压力,也能减少面罩的上下滑动。

(3)恐惧(幽闭症):合适的教育和解释通常能减轻或消除恐惧。观察其他患者成功地应用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信心和接受性。

(4)胃胀气:防治的方法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避免吸气压力过高。有明显胃胀气者,可留置胃管持续开放或负压引流。

(5)误吸:应该避免在反流、误吸可能性高的患者中使用。在治疗时,应避免饱餐后使用,适当的头高位或半坐卧位和应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有利于较少误吸的危险性。

(6)刺激性角膜炎:随时调整固定带及面罩松紧度,使面罩与皮肤紧贴,防止漏气。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麻城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人士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所以,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杜诗中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感情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对文中第二段加粗的“此”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忧国忧民”的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B.提倡诗人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忧国忧民”。

C.“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

D.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