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新闻选择的最终标准是受众所构成的媒介市场。

答案

参考答案:

“新闻选择的最终标准是受众所构成的媒介市场”这一观点属于“受者中心论”的观点,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一般来说,新闻选择是由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编辑记者,即“把关人”或“传者”和新闻信息的接收人,即广大的媒体受众两方共同完成的,而不是单一的某一方可以决定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共同影响着新闻的选择标准。

此外,现今新闻界常说的“新闻选择”主要是指“传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这个选择包括记者对原始新闻事实和写作材料的选择以及编辑对记者稿件的选择。他们各自的选择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促进、制约,共同决定着新闻产品的形式和内容。然而,他们对新闻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新闻规律、法律法规、国家利益、道德规范、信息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新闻选择标准大不相同。在我国,最基本的新闻选择标准有两条:宣传性标准和新闻性标准。媒体往往是由这两条标准的综合形式去判别信息的报道价值的。

虽然在当下,新闻选择最主要是由“传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的标准完成的,但并不意味着受众是完全被动的。受众可以通过长期的反馈行为影响传者的新闻选择。受众已成为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探究题

探究问题:

有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来是史学界所探讨的话题。请你仔细阅读下列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与友人的谈话节选,并结合史实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友: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后来的历史却不太争气,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福祉。回首话当年,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历史事件?

袁:……我很欣赏章士钊晚年说的一句话:“今之论士,语涉辛亥革命,往往过于夸张,估计成功二字,溢量太不知何许。”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把它放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全局下,弄清它给此后的中国增添了什么。说乏善可陈,也许过于绝对;建树不多,大约是公允的。我搜索枯肠,只想到一点:加速了思想观念的变革。

友:难道推翻帝制本身不是一大功劳吗?

袁:对现代社会说来,有没有皇帝不是大问题,关键是政治制度的性质。辛亥革命前夕的清王朝,正在向立宪政体转化;而号称民国的政府大都是专制 * * 。

(1)访谈中所说的“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指的是什么 * * ?从这段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袁伟时教授对辛亥革命的哪一点历史功绩持肯定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袁伟时教授之所以认为辛亥革命“建树不多”其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总结辛亥革命是由哪一阶级领导的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