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名词解释

西域都护

答案

参考答案:

官名。或称都护西域、使西域都护,西汉置,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西汉武帝时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宣帝神爵二年(前60)以郑吉并护鄯善以西南道、车师以西北道,称都护西域骑校尉,都护治乌垒城,秩比二千石,有副校尉、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诸屯田校尉、戊己校尉皆属之。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监护西域三十六国(后分为五十多国),遂为常制。都护开幕府。都护职在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至新莽末年,西域乱,与西域断绝,都护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西域18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屯柳中行都护之职。西域事务遂由戊己校尉、西域长史主之。十六国前凉亦置,领营兵,职掌不同于汉,前秦苻坚曾以张天赐任此职。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杜马(1906—1917年)是俄国的议会式全国代表机构。二十世纪初期,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加强,特别是1905年革命的强大压力,迫使沙皇召开立法性国家杜马。沙皇政府企图借助国家杜马,拉拢资产阶级,扩大统治基础,消弭革命。以下是沙皇政府有关国家杜马法令的摘录:

1906年沙皇颁布的《国家杜马章程}规定:“杜马的代表由帝国居民选举产生,拥有立法权、财政预算审批权、质询权”。但同时又规定“皇帝有权在杜马任期结束前将其解散(实际上沙皇多次使用这项权力解散杜马)”,“杜马通过的决议若皇帝不予批准,则本次年会期间不得再次提交立法审议”。在颁布《国家杜马章程》同时,沙皇还颁布了《国务会议章程》,规定由沙皇任命贵族地主居多数的国务会议拥有与杜马同等的立法权,国务会议实际上成为议会上院。

1906年沙皇政府又颁布了《国家杜马选举法》。该法标榜“帝国居民不分阶级、财产、出身,均享有选举权”。同时又规定:土地所有者(贵族地主)每2千人产生一名议员候选人,而企业主(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则分别由7千人、3万人、9万人中产生一名议员候选人,即土地所有者的一票相当于企业主的3票,农民的15票,工人的45票。

材料二:二战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在制宪时期,戴高乐主张权力制衡,构建一种全新的共和政体——设立拥有实权的总统、加强内阁职权。但不为传统党派人士所采纳,新宪法对立法和行 * * 地位的调整朝着与戴高乐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在中央各机构的设置中,国民议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沦为其附属物,总统的权力更是被进一步架空。由于政党多元零散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加上立法选举采取比例代表制的原因,议会内部党派结构较之前更为复杂。因此,形成稳定多数派的难度也加大了,行政机构的更迭更加频繁,政策也更加软弱无力。目睹多党机制再度过度运作,戴高乐黯然离开政坛。第四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政体仅运行了12年。1958年,在面对阿尔及利亚危机时此政体依旧没能克服其行政软弱,议会涣散的弊端。依赖强者的政治传统再次发挥作用,戴高乐在危急关头被推举为 * * ,并由国会赋予其制宪权。新宪法确立了倚重行政的机构设置,戴高乐在阔别政坛12年后终得依照自己的意愿重构共和政体。第五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拥有相当实权的总统、脱离议会产生的内阁及被规范化的议会。此外,戴高乐还变更了选举制度。法国依靠新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顺利解决了阿尔及利亚问题,克服了议会内部党派繁多涣散的弊病,行政机构的稳定和高效也得以彰显。

——孙荣锋:《1958宪政改革对当代法国政治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兰西从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政体的变化及原因。(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