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判断题

子午线胎和斜交胎可以装在车辆同一轴上。

答案

参考答案:错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像。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那个年代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①“大串联”: * * 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②“黑五类”: * * 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人、反革命、坏蛋和右派分子,其子女称作“黑五类”。

1、“大姐”希望“我”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像送给她,这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一段中“消失”除了指同龄人肉体的消失,还有哪两层主要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香柚”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大姐”是“黑五类”,但她毫无偏见地帮助“我”这个“红卫兵”,这体现了朴素的阶级感情,说明“黑五类”中也有好人。

B、“我”从哈尔滨“串联”到成都,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去探望很久不见的父亲,这并不是为了表现“我”的自私,实际上是对“ * * ”中所谓的“革命大串联”的嘲弄和讽刺。

C、“大姐”对“我”一往情深,而“我”却并没有及时寄照片过去,这表现了“我”有些自私,没有珍惜“大姐”的真情。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是小小说中之大手笔。

E、这是一篇带有散文风格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5、16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2分)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3分)

(3)材料三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所处的地位如何?(2分)这种地位形成的关键是什么?(2分)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与材料三中反映的情况有何关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