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尺道是连续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官道,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来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方修筑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秦国(朝)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状况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唐太宗在当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清代众多的皇帝中,康熙皇帝是口碑最好的。同时,他也是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清朝民族政策的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帝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设郡县,纳入秦朝版图;修驿道,构筑交通网络;修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发展生产。促进西南地区开发,加强中原与这一地区的经济联系;利于信息传递与政令畅通,保证这一地区的政治控制与有效管理;密切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有利于推动中 * * 对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观念:农本。措施: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
(3)政策:乱则声讨,治则抚绥。进步性:巩固了清朝的统一;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标准:是否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否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