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 * * 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岳麓版必修一教材

材料四  1983年1月,中曾根康弘作为内阁 * * 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

材料五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6分)

(3)据材料三概括美与西欧的关系。(2分)   

(4)据材料四,指出日本怎样谋求政治大国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能采取该手段的主要原因。(4分)(5)综合以上材料,“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请你谈一谈对当今及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看法。(6分)

答案

(1)状况:继续与美国竞争(或冷战或对抗或争霸)。(2分)

(2)原因: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来自潜在经济力量的竞争。(任选2个即4分)

调整: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或从越南撤兵)。(2分)

(3)关系: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西欧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2分)

(4)方法:以对外经济援助作为外交手段。(2分)

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或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分)

(5) 新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分)

看法(言之有理即可):随着美苏之外其他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这些新兴力量必将打破旧的两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如今“一超多强”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新兴力量会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4分)

题目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概括属于比较简单的要求的,答案就在材料中,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即可。有效信息是“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要先从材料中找到信息,再从教材所学内容中进行补充。材料中“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说明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挑战,即实力相对下降;另外经济直接影响军事,加上美苏争霸的影响,所以军事的拖累也是一个原因。另外材料的出处中1971年7月6日可以根据所学判断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因为随着日本、欧盟等的崛起。亚洲政策调整比较简单中美关系的改善。

(3)根据材料三种“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可知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通过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可以判断欧洲想要摆脱美国的控制。

(4)通过材料“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可见是通过加强对外援助的手段。 外交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延伸,既然具备对外援助的能力,肯定是经济实力提升了。

(5)根据“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可看出应该是多极化趋势出现了。

关于看法可就几个方向来谈:一个是政治多极化源于经济多极化;再者政治多极化的出现有利于世界超均衡化方向发展;还有政治多极化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状态,等,言之成理即可,要发散思维,多角度考虑。

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