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述内耳的结构。

答案

参考答案:

内耳是由套叠的两组管道组成,因其走向弯曲,结构复杂,故称迷路。迷路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从前至后分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他们相互连通,内壁上衬以骨膜。膜迷路悬于骨迷路内,也相应分为:膜蜗管、膜前庭和膜半规管,三者相互通连。膜迷路内充满的液体称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的腔隙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有营养内耳和传递声波的作用。

1)骨迷路:耳蜗形如蜗牛壳,人的耳蜗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骨蜗管被嵌套在内的膜蜗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室阶。两者在蜗顶处经蜗孔相通。前庭位于中部,为一膨大的腔,连接半规管和耳蜗。前庭和鼓室之间的卵圆窗由蹬骨底部所封闭。骨半规管有三个,相互垂直。每个骨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处各形成一个一个膨大的壶腹。

2)膜迷路:膜蜗管盘绕蜗轴两周半,切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外壁粘膜较厚内含毛细血管,故称血管纹。上皮下方为增厚的骨膜,称螺旋韧带。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共同构成。基底膜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骨螺旋板起始处的骨膜增厚,突入膜蜗管形成螺旋缘,螺旋缘向蜗管中伸出一胶质性盖膜,覆盖于螺旋器上方。膜前庭由椭圆囊和球囊组成。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形成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合称位觉斑。膜半规管壶腹部的一侧粘膜增厚,形成嵴状隆起称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

问答题

1998年5月2日7:38,某铁路局分局某线甲车站值班员王某接到上行乙车站Ⅰ次列车发车通知,王某随即办理了2道接车进路;07:39王某又接到了下行丙站通知:Ⅱ次列车已开车,随后进行跟踪出站调车作业;王某只在《行车日志》上作了记录,但没有办理Ⅱ次列车的接车进路手续。随即甲站值班员王某由于个人私事离开了工作岗位,委托该站站务员岳某替代顶岗,王在离岗前向岳某交代:上行乙站Ⅰ次列车已开出,下行丙站正在进行跟踪出站调车。07:53,两台机车重联牵引的Ⅰ次列车接近甲站,司机用电台询问车站列车能否通过,站务员岳某回答:“看信号,驶入车站。”岳随后就询问丙站值班员赵某:“跟踪出站调车是否完毕。”赵回答:“调车作业已完成。”甲站站务员岳某立即用电话询问丙站值班员赵某:“闭塞表示灯亮的是什么灯”赵回答说:“是红灯”。岳与赵两人就商量由谁取消,赵要求甲站取消,岳就使用下行半自动闭塞故障按钮,取消了原上行列车占用区间的红灯,办理了Ⅰ次列车的闭塞手续,开放了下行出站信号。07:57,Ⅰ次列车通过甲站,岳某向T分局调度员李某报告了该列车的通过点,并在该站停车后让Ⅰ次列车进入了正有列车相对运行的区间;1分钟后,调度员询问甲站上行列车是否通过,此时,岳某查看《行车日志》才发现Ⅱ次列车还在区间。08:00,Ⅰ次列车与Ⅱ次列车在区间发生了正面冲突,造成机车乘务员死亡10人,重伤3人,机车报废4台,中断正线行车25小时30分钟。
根据国务院75号令规定,该事故造成人员死亡10人,构成重大死亡事故;根据《事规》规定,该事故构成列车冲突重大事故。
问题:
1.造成列车冲突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