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施工图中的定位轴线,水平方向编号采用(),由左至右依次注写。

A、英语字母

B、希腊字母

C、阿拉伯字母

D、大写汉语拼音字母

答案

参考答案: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或嚆矢,也很难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而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

  严格地说,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阶段。唐代的传奇才是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种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种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扩大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底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的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发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人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终于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

1.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因为这些志人、志怪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或嚆矢。

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C.因为这些志人和志怪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

D.因为这些志人和志怪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

2.标有横线的“小说因素”在文中是指(     )

A.神话、寓言、志怪小说

B.神话、寓言、历史散文

C.神话、寓言、志人故事

D.神话、寓言、历史散文、志怪小说、志人故事

3.根据作者的观点进行推断,下列全是真正意义的小说的一项是(     )

A.《柳毅传书》《三国演义》《夸父逐日》《子夜》

B.《柳毅传书》《红楼梦》《阿Q正传》《老残游记》

C.《西游记》《周处》《李自成》《百合花》

D.《儒林外史》《守株待兔》《老残游记》《家》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

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是指有意识地写小说。

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在文字之中。

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教  诲

崔鹤同

  巨象集团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一天下午,大厦楼下的花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剪低矮的灌木。

  突然,一团卫生纸抛落在刚剪过的灌木上。白花花的卫生纸在青翠的灌木上显得特别刺眼。老人抬眼望去,是坐在花园边一张长椅上的一位中年妇女扔过来的。中年女人一边嘴里对身边的孩子说着什么,一边满不在乎地看着老人。老人什么也没说,捡起那团纸丢进了旁边的垃圾筒。

  这时,又一团纸飞了过来。“妈妈,你要干什么?”儿子奇怪地问。中年女人只朝老人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吱声。这次,老人仍然没说什么,走过去将那团纸放进了垃圾筒。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如此这般,老人一连捡起了中年女人扔的六团纸,但他始终没有流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我希望你明白,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只能跟这老园工一样没有出息,只能干低贱、卑微的工作!”中年女人指着老人在教育儿子。

  这时,老人才明白,中年女人生气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她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自己则成了她“现身说法”的“活教材”。

  老人听到中年女人的话,放下剪刀走过去说:“夫人,这是巨象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巨象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中年女人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趾高气扬地说:“我是巨象集团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

  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老人拔了一个号码,简单地说了几句话。中年女人又乘机教育 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只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千万要努力啊!”  

  这时,中年女人突然看到巨象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负贵人急匆匆地走过来,满脸堆笑地迎向老人,毕恭毕敬地站好。老人指着中年女人对来人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总裁先生,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应声答道。

  老人走到男孩面前,抚摸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希望你明白,虽然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你首先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     (摘自2008年第9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1.以下是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对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是老人对中年女人教子意图和方式方法的觉察。     

B.“现身说法”是指中年女人的教子方式,她 以自己为例证对儿子进行了教育。     

C.“活教材”是指老人,中年女人认为这老人是不努力学习因而没有出息的典型。     

D.作者有意在“现身说法”“活教材”上加引号,使它们带有了明显的否定意味。

2.你认为,这位母亲在教育儿子时有哪些失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巨象集团总裁给你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对标题“教诲”应作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