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5—1999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次数基本情况
领域 | 时段分布情况 | 常任理事国分布情况 | 合计 | |||||
1945—1989 | 1990—1999 | 苏联(俄罗斯) | 美国 | 中国 | 英国 | 法国 | ||
和平解决争端和国内冲突 | 174 | 9 | 64 | 66 | 3 | 32 | 18 | 183 |
会员国加入 | 59 | 0 | 51 | 6 | 2 | 0 | 0 | 59 |
其他 | 47 | 13 | 11 | 20 | 19 | 14 | 16 | 160 |
材料二 作为台湾当局的“邦交国”危地马拉自1993年开始,每年度在联合国与他国一起签署有关支持台湾重返联合国的提案。在中国政府多次敦促和警告之下,危政府没有改变态度。1997年1月10日,在安理会审议关于向危地马拉派遣维和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草案时,中国投了否决票。此后,经过双方多次磋商,危政府许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1998年1月20日,中国政府投票同意决议。美国《华盛顿邮报》撰文称:“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开始采取积极反对的立场。”
——自赵磊《建构和平——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演进》
(1)否决权制度是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制度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否决制度形成的背景。根据材料一,概括1945—1999年否决权行使情况的主要特点。(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对危地马拉决议否决权的行使。(5分)
(1)背景:总结国联失败的教训;二战改变了大国的力量对比;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6分)
特点:和平解决争端和国内冲突问题为主;苏联和美国投否决票最多,中国最少;冷战时期否决权使用次数远远大于冷战结束后;英、法与美国步调常常一致。(4分)
(2)中国行使否决权既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又尊重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宗旨;中国行使否决权体现了原则性与策略性相结合;中国慎用否决权,展现了负责人大国的形象。(5分)
题目分析:
(1)该问考查联合国的成立。联系国际联盟的缺陷、二战的影响等史实归纳联合国否决制度形成的背景。观察材料一表格的数据,可以发现1945-1999年否决权行使以和平解决争端和国内冲突问题为主;苏联和美国投否决票最多,中国最少;冷战结束后否决权次数减少;英法常追随美国。
(2)由于危地马拉支持台湾重返联合国,在安理会审议关于向危地马拉派遣维和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草案时,中国投了否决票。危政府许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随后中国政府投票同意决议。考生可以从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角度对这一事件作出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