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7岁,已婚,本科文化,公务员,处级干部。案例介绍:一年前求助者的父亲曾做过心脏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半年多来求助者经常觉得自己心前区不舒服,担心自己也患上心脏病,为此很紧张。经常对丈夫说:“我要是得了心脏病可怎么办啊!”晚上常常睡不着觉,有时半夜会突然醒来,时常感觉不到饿,感觉吃什么都不香。曾多次到医院进行检查,服用“更年期”药物,但没有明显的效果。近来总是忧心忡忡的,担心儿子的学业,生怕丈夫的公司挣不到钱,还为日益上涨的房价发愁,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总担心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受这种情绪困扰,感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没干什么体力活,但总是身心疲惫。求助者近来经常请病假,能推掉的应酬都推掉了。有时也明明知道没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求助者认为这样下去会越来越糟,心里十分痛苦,主动前来寻求帮助。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较为外向,工作勤奋努力,人际关系良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自尊心较强。

系统脱敏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是每级刺激引起的焦虑()。

A.大到拮抗紧张

B.小到不被觉察到

C.大到最大程度

D.小到被放松代替

答案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⑴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⑶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⑷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⑸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⑹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⑺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⑻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⑼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⑽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⑾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⑿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⒀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用一成语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先生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