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压实作用的证据有哪些?压溶作用与压实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

参考答案:颗粒碳酸盐岩中常见的压实现象有:颗粒点接触频率高、颗粒定向和变形、颗粒间线状接触或曲面接触、颗粒压平、颗粒断裂或破裂、颗粒错断或分离、颗粒表皮撕裂、颗粒表部揉皱、颗粒内部构造形变、颗粒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粉碎性碎裂和有机质破碎变形为不规则细脉。

压实作用是指碳酸盐岩在负荷或应力作用下,颗粒、晶体和岩层间受压力压缩,孔隙减少,密度增大的作用。而压溶作用是指碳酸盐岩在负荷或应力作用下,在颗粒、晶体和岩层之间的接触点上,受到最大应力和弹性应变,化学势能不断增加,压溶作用使应变矿物的溶解度提高,导致在接触处发生局部溶解。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由于隶书笔划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三作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的目的。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