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疖、痈的常见致病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溶血性链球菌
C.白色念珠菌
D.变形杆菌
E.拟杆菌

答案

参考答案:A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岐传

范晔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岐少明经,有才艺。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延熹元年,弦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弦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飨之极欢。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三府闻之,同时并辟。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车骑 * * 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大 * * 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辗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及李催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

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摘自《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永兴二年,司空掾——辟:征召

B.阖门百口,势能相——济:成功

C.迎入上堂,之极欢——飨:款待

D.即日便下,下便掩——讫:完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出行,得死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不有重怨,即亡命——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C.俱贼边章等所执——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D.是就拜岐为太常——是余有叹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岐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富有才华,曾经建议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辞去官职为父母守孝,后因宦官担任太守职位而感到羞耻,于是愤而辞职回到家中。

B.延熙元年,赵岐因为躲避唐玹的迫害而在各地逃难,孙嵩把他藏在家里的复壁之中,他才得以保全性命,遇赦之后因边疆发生战事被提拔任命为并州刺史。

C.中平元年,朝廷征召赵岐为议郎,车骑 * * 张温请求任命他为长史,大 * * 何进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等汉献帝定都长安,又拜为议郎,逐渐升为太仆。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岐曾经推举他担任自己的官职,而他自己也被推举担任了太常。建安六年去世的时候,他吩咐儿子丧事从简,态度极为豁达。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辗转还长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1题。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彳弋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辔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管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幽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绵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鄘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_,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

A.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作民间传说的背景

B.阏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

C.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

D.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