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碱塔制碱一定时间后,塔()等处会有大量碱疤堆积,使气液通道变小,作业不易进行。
A、内壁
B、笠帽
C、冷却水管
D、尾气管
E、钛管内壁
F、进气管线
参考答案:A, B, C
下图中甲、乙两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达到平衡的状态)
(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比较到达乙图状态时①和②处溶液浓度的大小:①______(<、=、>)②。
(3)丙图中⑦为____________,该细胞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作用吸水。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 * * 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报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