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试析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

答案

参考答案:

《最后的晚餐》系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的壁画。有别于前人,达•芬奇将人物列成一排没有对叛徒加以表面区分,而是通过对形象和心理作深入的观察、研究,以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展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应,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画家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画家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画面空间是房间的自然延伸。使徒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耶稣身处画面中心亦是透视的灭点,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这幅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

改错题

(9分)2011年岁末,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隆重推出,收视率节节攀升。一道独特而醒目的海洋文化景观,激起国人对相关历史的追溯。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明朝将领戚继光说: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三  郑成功写给荷军驻台湾总督的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  中国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权问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敌坚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关注海权。一时间,中国海上力量出现了短暂的“复兴”。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外界因素也成了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的热度不断升温。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中外关系史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清朝时期,材料一图2中粱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与哪一对外政策有关?(2分)

(2)材料二中戚继光为实现“海波平”的愿望,带领沿海军民进行了怎样的军事斗争?材料三中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哪一年?材料二和三表明明清时期我国面临着怎样相似的问题?(3分)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在哪一次运动中实现了海上力量的短暂“复兴”?这一复兴运动的破产与后来发生的哪一次战争有关?(2分)

(4) 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两个原因。(2分)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