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在水稻田发现某害虫为害水稻叶鞘成“枯鞘”,并能蛀入稻秆形成“枯心”和“白穗”,该幼虫头部淡红褐色或淡褐色,胴部淡褐色,体背有5条黑褐色纵线,则此虫为何害虫?写出防治该虫的主要防治方法。

答案

参考答案:

此害虫为二化螟。防治该类害虫的方法有:

(1)压低越冬螟虫基数

①处理稻草二化螟发生严重地区需在螟蛾羽化前处理稻草,可在羽化初期喷1000倍敌百虫液于稻堆上,每4~5天喷1次,至羽化结束止。或在螟蛾羽化时,草堆旁点灯诱蛾。

②处理虫源田在越冬幼虫化蛹前,对虫源田及时春耕灌水,水量以淹没稻桩为宜,保持10天。铲除田边和池埂上杂草焚毁。

(2)栽培技术治螟

①合理布局水稻种植品种不要太复杂,减少早、中、晚熟品种混栽程度。避免水稻与玉米、小麦的轮作或邻作。

②灌深水灭蛹在1代二化螟幼虫即将化蛹前,排水露土或保持薄层水,降低化蛹部位,当化蛹达到高峰期时,及时灌深水12~15cm,保持3~5天,可消灭大量蛹。

③选用抗虫、耐害品种如选用株型紧凑、绒毛较多、叶鞘紧包,对肥料反应不敏感的品种;选用茎杆坚硬含硅较多的品种。

④合理施肥注意N、P、K的配合,避免偏施N肥,促使水稻生长健壮,严防“贪青”,减轻螟害。⑤旱育稀植,调整插秧期。

⑥种植诱集田利用稻螟成虫产卵的选择性在田间设置诱集田,多施N肥,促使植株浓绿粗大吸引螟蛾集中产卵,然后对诱集田进行灭虫处理。

(3)物理防治

①拔除枯心苗,枯孕穗和白穗,防止螟虫转株为害。

②灯光诱蛾。

③性诱剂诱杀。

(4)化学药剂防治防治螟虫应在蚁螟盛孵高峰后,田间初见枯鞘时防治。常用药剂和用量为:48%乐斯本乳油30~40ml/667m,5%锐劲特悬浮剂30~40ml/667m,18%杀虫双水剂或撒滴剂200ml/667m。

名词解释
实验题

苯乙醚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熔点-30 ℃,沸点 172 ℃,不溶于水,易溶于醇和醚,广泛用于有机合成中间体及制造医药、染料等。实验合成的原理为: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Ⅰ)合成:在烧瓶中(装置如图)加入7.53 g苯酚、3.92 g NaOH和4 mL水,开动搅拌器,使固体全部溶解,加热反应器控制温度80~90 ℃之间,并用滴液漏斗慢慢滴加8.59 mL溴乙烷(沸点38.4 ℃),大约40 min滴加完毕,继续搅拌1 h,冷却至室温。

(Ⅱ)分离与提纯。

①加入适量的水(10~15 mL)使固体完全溶解,将液体转入分液漏斗中,分出水相;

②水相用8 mL乙醚萃取一次,与有机相合并;

③有机相用等体积饱和食盐水洗两次,分出水相,再将水相用6 mL乙醚萃取一次,与有机相合并;

④有机相用无水氯化钙干燥;

⑤先用水浴蒸出乙醚,然后常压蒸馏,收集148 ℃稳定的馏分得苯乙醚;

⑥称量产品质量3.69 g。

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示的滴液漏斗代替普通漏斗滴液,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成时,开动搅拌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控制温度80~90 ℃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两次用乙醚萃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蒸馏时最后温度稳定在148 ℃左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次产率为12.4%,产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