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试述生物进化论的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

参考答案:

拉马克学说是达尔文之前最重要的进化学说。其要点包括:

第一定律:用进废退:在不超过发育限度的情况下,所有的器官都可以通过“用”得到加强、发展、增大,反之则削弱、退化、丧失机能、甚至消失。

第二定律:所有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物体的主要变化是可遗传的,即“获得性状遗传

拉马克的理论综合了以往的一些关于进化的学说,并结合了自身的观察,在进化学说的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严格的科学基础。他考虑了一些内在的逻辑,但是并没有成为一个自洽的体系。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集大成的学说。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变异和遗传:达尔文发现了有些变异可以遗传,有的不一定遗传。

自然选择:那些具有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有较大的生存机会,并繁殖后代,从而有利的变异可以时代积累,不利变异被淘汰。达尔文认为同种类个体之间的“生存竞争”导致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

达尔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自然选择的提出,确立了环境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其实他在核心思想上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发展拉马克的理论。拉马克同样意识到环境是进化的动因,而且其进化的机制是用进废退。达尔文都继承了这些观点,在达尔文的理论中,用进废退和自然选择是一体的。只不过在最后科学证明了自然选择的这个提法的正确性,并基本否定了用进废退的机制。

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生物进化理论的科学家,他肯定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主张变异和进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激变造成。同时,生物的进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拉马克的学说无疑对达尔文的进化思想发生了重大影响。达尔文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拉马克关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论点,但是他对变异和遗传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拉马克。

㈠拉马克学说

生物是进化的,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进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高级到低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非生物到生物。

两条进化法则:

动物器官“用尽废退”

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使用的较多或较少就会产生变异,这种变异是永久性的,并能导致遗传

㈡达尔文学说

生物界进行着激烈的生存和斗争,每一种生物,为了生存繁衍,都要进行斗争,或者争取食物,光线,或者是抵御敌害,对抗不利环境

生存斗争导致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选择的有利性状,将在世代遗传中逐渐积累,从较小的变异转变为较大的变异,并由于中间类型的死亡,变种转变为界线分明的物种。物种就这样的演变,新物种就产生。

㈢联系和区别

共同:两人都认为生物是可变的,并支持进化论,都看到了环境对于生物进化的作用

不同:(1)拉马克认识到了变异的普遍性,但否认了变异的随机性;(2)对于进化的机制两人见解不同,拉马克主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强调了环境变化在生物变异方面所起的“诱导”,但却主张变异是以生物本性(一种趋于完善的需求)为主因。虽然达尔文也同意生物本性比环境更为重要,但达尔文认为变异和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在环境发生作用前变异就产生了,环境只是对变异其选择的作用,生物(以物种为单位)通过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性状得到保留,比适应的性状被淘汰(适者生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流水和高山

赵 丽 宏

在宁静的西湖畔,凝视波光潋滟的水面,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在九寨沟,欣赏那些水晶一般清澈晶莹的流水时,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在黄山,惊叹着群山千姿百态的变化时,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在黄河边上,看那浑浊的急流翻卷着漩涡滔滔奔泻,我的心里回荡着音乐。

在峨眉山顶,俯瞰着在翻腾的云海中起伏的群山,我的心里回响着音乐。

坐船经过长江三峡的时侯,面对着汹涌的急流和峻峭的危岩,我的心里回响着音乐。

  ……

面对着流水和高山,我想起了人类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们是贝多芬和莫扎特。

记得很多年前,在一些愁苦的日子里,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倾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听这些优美的钢琴曲,如同沿着一条迂回在幽谷中的溪涧散步,清凉晶莹的流水洗濯着我的疲惫的双脚,驱散了我心头的烦恼。

莫扎特的音乐如同清澈的流水,在起伏的大地上流淌。这流水时而平缓时而湍急,然而它们永远不会失去控制,始终保持着优美的节奏,它们在风景如画的旅途上奔流,绿阴在它们的脚下蔓延,花朵在它们的身边开放,百鸟在它们的涛声中和鸣,有时,也有凄凉的风在水面吹拂,枯叶像金黄的蝴蝶,在风中飘舞……

曾经听到一些自称喜爱音乐的人宣称:不喜欢莫扎特。莫扎特太甜美。仿佛喜欢了莫扎特,就是一种浅薄。这样的看法使我吃惊。创造美,竟然可以成为一种罪过,岂不荒唐。我听过莫扎特生前创作的最后几部作品,他的第四十交响曲,他的《安魂曲》。这些在贫病交迫的境况中写成的音乐,把忧伤和困惑隐藏在优美迷人的旋律中,听这些旋律,只能使人对生命产生依恋,只能对生活产生憧憬。一个艺术家,面对着穷困和死神,依然为世界唱着美丽的歌,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把这样的境界称之为“浅薄”,那才是十足的浅薄。

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振奋。即便是那些对音乐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能在他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气概。就像读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音乐家把心中的音符倾吐在乐谱上时,灵魂中涌动着多少澎湃的激情?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我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们以宽广深沉的大地为基础,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它们像自由不羁的苍鹰俯瞰着大地,目光里出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苍凉,是人世间的沧桑和悲剧。只有那些博大的灵魂,才可能描绘这样气势浩大的景象。

然而,贝多芬的山峰决不是荒山。他的山峰上有蓊郁的森林,也有清溪流泉。他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便是倒映着清朗月色的高山湖泊,他的那些优美的钢琴三重奏,便是清澈的山涧,在幽谷中蜿蜒流淌……当音乐跌宕起落,震天撼地时,他的山峰便成了洪峰汹涌的峡谷,轰然喷发的火山。

听莫扎特的音乐,你可以坐下来,静静地欣赏,犹如面对着水色潋滟、风光旖旎的湖水。你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他的音乐中,让想象之翼作彩色的翔舞。

听贝多芬的音乐,令人激动,令人坐立不安。在那些跌宕起落的旋律中,你仿佛急步走在崎岖的山道上,路边万千气象,让你目不暇接。你也很可能产生这样的担忧:前面,会不会突然出现一个悬崖,会不会一失足跌落进万丈深渊?

这样的境界,都是诗意盎然的人生境界。

是的,莫扎特和贝多芬,常常使我想起中国的李白和杜甫。李杜之间的友情一如高山流水,绵延不绝。莫扎特和贝多芬也是同一时代的两位大师。对贝多芬来说,莫扎特是长者,是前辈,在艺术上,贝多芬对莫扎特满怀敬意,称他是“大师中的大师”。而莫扎特生前听到尚未出道的贝多芬的曲子后,也曾真诚地预言说:“有一天,他会名扬天下。”较之李白和杜甫,莫扎特和贝多芬之间的交流也许更少,两人之间大概也谈不上有什么友谊,但是作为音乐家,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时代早巳远去。欣赏音乐的现代人恐怕不会去计较作曲家当时的身份,重要的是音乐本身,如果音乐家在作品中阐述了他对美的特殊理解,倾诉了他美妙的真情,那么,他的音乐就会长久地拨动听者的心弦。因为,他留下的旋律,是人类的心声,是美好感情的结晶,它们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世事的更迁而变色。最无情的是时间──多少名噪一时的艺术,被时间的流水冲刷得一干二净,原因无他,因为它们不是真正的艺术。最公正最有情的也是时间──生时被误解,被冷落,死时连一口棺材也买不起,然而他的音乐却随岁月之河晶莹四溅地流向了未来。时间对他们来说决不是坟墓,而是功率无穷的扬声器。

高山巍巍,流水潺潺。能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徜徉于美妙的高山流水,真是人类的福分。

(节选自赵丽宏《流水和高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流水与高山”即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写作的缘起,还由题目展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先写莫扎特,

后写贝多芬,借这个题目,形象的表现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的特点,赞扬他们的音乐具有永恒的生命

力。

B.用“高山流水”象征莫扎特和贝多芬在音乐上心灵的相通,如同杜甫与李白之间,他们的友情一如

高山流水,绵延不绝。

C.“就像读杜甫的《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运用了联想,表现了贝多芬音乐

气势磅礴、生机勃勃、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气概。

D.文中说:“然而,贝多芬的山峰决不是荒山。他的山峰上有蓊郁的森林,也有清溪流泉。”这句话是说贝多芬的音乐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气势磅礡的乐章,也有优美温婉的旋律。 

E.文章由名山大川引出话题,既是虚指名山大川,也是实指中国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及“钟子期

与俞伯牙”的故事,由此引出音乐大师莫扎特与贝多芬,可谓水到渠成,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小题2:结合文本,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内涵:(6分)

(1)这样的境界,都是诗意盎然的人生境界。(2分)

(2)时间对他们来说决不是坟墓,而是功率无穷的扬声器。(4分)

小题3:从文中看,莫扎特和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请分条作答。(6分)

  相同处:                                                     

 不同处:                                                     

小题4: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表现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的魅力,请就他们共同的表现手法任选两种作简要赏析,各不少于50字。(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