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Turkey’s Bodrum peninsula is different. The tourist boom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1) turned some small villages into resorts yet left neighbouring beaches undisturbed, making it quite (2) southern France or the Spanish Coasts where few stretches of coastline are undevelopeD.
The (3) for this happy set of circumstances is sim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ravel here (4) easier by boat than by lanD.So when mass tourism arrived in the (5) 1980s, there was no coast road for ribbon development to follow. So the peninsula, just (6) hour from Bodrum airport, has not become one long littoral of resort.
The building (7) new hotels has mainly been confined to places easily reached by then relatively (8) roads. Such ease of access has made Gumbet, near Bodrum, a busy resort, while the little fishing village of Gumusluk, 12 miles further west and only recently reachable by (9) , remains tranquil and undisturbeD.
It’s worth thinking carefully about location when planning a family (10) on the peninsulA.Choose a place that is centrally located, preferably out of earshot (11) Bodrum town’s "lively"—which means nosy—nightlife, and you can then use (12) area’s comfortably small scale to your advantage. Today’s new roads mean most places can (13) reached in under an hour by taxi or the ubiquitous dolmus-minibus.
The (14) of facilities at the Tamarisk Beach Hotel near the small village of Ortakent makes (15) a good base. The family-run hotel—rooms and suites are in two-storey buildings (16) by palm trees and flowers in terracotta pots—sits above its own sandy (17) beach, shaded by tamarisk trees and sheltered by nearby islands.
The hotel is (18) child-friendly, too. Children, from infants up to young teenagers, can take part in a (19) of games and activities that include tuition in windsurfing, dinghy (20) catamaran sailing.

答案

参考答案:range

问答题
问答题

1.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冲击着距震中不远的安县桑枣中学,地震波一来,桑枣中学的老师大声喊道:“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老师们迅速打开教室前后门,待巨烈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教室。老师们站在楼梯口以及楼梯转角处指挥学生有序撤离。已有6个月身孕的李老师正在上英语课,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她喊道:“我们学校在搞演习,别怕!”正是这句话,全班学生以演习的心态全部有序离开。全校2200多名师生,从不同教学楼、不同教室,全部迅速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序站好队,共用时1分36秒。该校校长叶志平匆匆赶回学校,看到十多岁的学生们紧紧地挨着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围,听到大家说:“学生没事,老师也没事”。55岁的他,哭了。同处地震重灾区的一些学校,不仅房屋垮塌严重,还有人员伤亡,而桑枣中学两千多名师生无一人伤亡。2.这次“零伤亡”的奇迹,不是靠运气,也并非老天眷顾,这应归功于全校师生平时长期坚持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习。而这最终要归功于校长叶志平,是他平时的严格要求,是他对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用心负责,保住了学校,更保住了学校的全体师生。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初中教育发展研究会会员,绵阳市示范初中校长联谊会常务理事。他先后被评为安县和绵阳市明星校长,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中小学校长、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以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 * * 党员的师德标兵。因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确保全校师生安然无恙,叶志平被网友誉为“史上最牛校长”。对这个称谓,他谦逊地回应,“我不‘牛’,但我想做‘牛’,做鲁迅笔下的‘孺子牛’”。3.叶志平原先是桑枣中学一名普通教师,当校长后他把危楼加固作为重要任务,他说:“一个好校长首先要把安全摆在首位,对一个学校来说,一个娃娃是千分之一,可对他们的父母就是百分之百!”桑枣中学的实验教学楼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没有招正规建筑公司,断断续续盖了两年多。后来,竞没人敢验收这栋楼,面对这样一栋华而不实的危楼。叶校长下定决心维修加固,他开始自学建筑知识,身上经常带着铁锤、钢尺等工具,对教学楼边边角角仔细检查,把问题一笔一笔记下来。从1997年开始,连续几年对这栋楼改造加固,排除了危险。第一次,叶校长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拆除了与实验教学楼相连的一栋质量较差的厕所楼,在一楼的安全处重新修建了厕所,第二次,他将楼板间缝隙中的水泥纸袋去掉,实实在在地灌注了混凝土,使楼板的承受力大大提高。其间,资金不够,他就发动老师自己动手干。那年暑假,全校教职工都不休息,参加施工。第三次,他对这栋危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标准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浇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一点一点将这栋修建时仅花20万的有16个教室的实验楼修好加固,累计投入资金达40万,学校当时没有钱,叶志平就一点点向教育局要,请求支持,这40多万元是他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要来的,但数年后叶校长接受采访,被问及筹款翻修教学楼之事时,他总会强调翻修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是安县财政收入实在太小,经费有限,以至于翻修颇费周折。“512”汶川大地震过后,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校内的8栋教学楼只有局部坍塌,最令他担心的翻修多年的实验楼,却没有塌。安县处在地震带上,因此,县教育局规定该县中小学每周上安全教育课,桑枣中学非常认真地执行,每周安全教育课都严格要求,内容、备课、检查、考核都有详细规定。2004年,叶志平到上海参加一个研修班,无意中参加了一座写字楼的消防演习。回来后,他认识到仅教学楼结实、加强了安全教育还不行,紧急情况下有序地疏散学生也至关重要。当时还没考虑到地震,叶志平担心的是停电、失火,甚至宿舍楼里调皮男生的恶作剧,都可能引发群体踩踏事件。从2005年开始,桑枣中学每学期必定会搞疏散演习。叶校长对媒体常年报道的学生群死群伤事件深入分析,发现很多事件源于对细节的忽略或处理不当。因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应急疏散方法和预案,对疏散演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细规定。学校规划好每个班的疏散路线,疏散时两个班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班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都有规定。学校还要求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跑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4楼、5楼的学生稍微慢些,避免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刚搞紧急疏散演习时,一些老师有意见:学校老师少,课程多,再搞疏散演习和安全教育,很麻烦。有的家长也不理解,认为叶志平不专心教学,搞这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是“不务正业”。不少学生当这是娱乐,也有学生认为多此一举。但是叶校长反复跟师生们讲道理,不这么做有什么危害,这么做了有什么好处。最终还是把演习和安全教育坚持了下来。定期进行,从不间断。叶校长还把学校具体安全事务分了38类,分别落实到每一个人头上,签订责任书。这些制度在地震来临之前的数年,被老师和学生们忠实地执行了下来,在很多人眼中被忽视的部分却被叶志平牢牢地抓住,日复一日地深化,雷打不动地执行。但对于“1分36秒”的奇迹,他却淡淡地说:“我们只是慢慢地摸索,最后在这次大地震当中,歪打正着,用上了。”面对赞扬,他说:“其实不论任何人当这个校长,只要用心去做事,落实好各种规章制度,结果都会一样。”4.对学校震后新建教学楼,叶校长更是严要求,细观察。他心中始终紧绷着一根弦,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出了事,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没法向社会交待。“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叶志平一直持守这条信念。重建中,叶校长基本都是最早到学校,晚上十一二点左右才回家。因为总来不及吃早饭而以干饼子充饥。“帮我买一个干饼子回来”成了他的口头禅。2009年初,新学校的设计图纸在叶志平这里没过关,他列出几处问题:玻璃幕墙好看但不安全;走廊外的空心栏杆,经不起学生摔打;走廊和楼梯太窄,遇到紧急情况,容易发生拥堵;钢制防盗门,遇到地震变形很可能打不开等等。设计人员尊重他的意见,修改了设计方案。“我们并不需要豪华的学校,我们只需要教学大楼牢牢的,门前的路宽宽的。”在新校建设中,叶志平要求秉承坚固牢靠、简洁实用和节能环保的三大原则。施工期间,遇到节日,叶志平就要给建筑工人送肉送酒。建筑工人开他玩笑:“在外施工,一般都是业主为难我们,现在反过来了,我们成了上帝,哥们儿,你是不是有啥事求我们”叶志平的确有求于他们:希望工人们能将每块砖都码得牢实些,这样学校就更安全。灾后重建中,作为校长,叶志平绝对不参与工程采购。有人跟叶志平说:“你如果让学校买我的电线,我给你5万。”叶校长回应:“学校一共才需要20多万的电线,给我5万,你赚什么你干脆直接把电线送给我们学校就行了。”工程招标阶段,很多老板想请叶校长吃饭,给他送钱。无论是10万、20万还是更多,他都拒收或者退回。一个老板塞了20万在叶志平车的后备箱,他退钱时说:“如果你不收回,我就拿到学校里,我们学校正搞建设缺钱呢!”5.刚当老师时,叶志平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可他心里有个原则: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要认真去做。结果,一做就爱上了这份工作,他一直扎根在桑枣中学,30年来没挪过窝。叶志平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去,上世纪70年代末,有机会调入县公安局,他放弃了;之后多次组织调动,他都选择了坚守学校:地震后,有民办学校邀请他去做校长,年薪15万元,他没有答应;还有单位给出配房配车、年底分红的待遇聘请,他也拒绝了。1995年,新任桑枣中学校长的叶志平果断决定,关闭校办工厂,停办职高班,将学校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初中上。他说:“与其东一榔头西一拳,不如专心致志搞一件事。”叶志平心中就一直有个梦想: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桑枣中学连续16年中考都居全县第一,2008年地震那年,还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当叶老师的学生就是不一样。”经常有学生这么说。1992年,电脑在大城市都还是个时髦的东西。这年夏天,外出开会的叶志平抱回一台286电脑。在他的建议下,学校又先后买回几台电脑,让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学习。桑枣中学成为绵阳最早将计算机运用到教学中的学校。多年过去,叶志平早已经成为学校著名的电脑高手,不仅会用,而且会修,在他家里,电脑、摄像头、无线网络等时髦的玩意儿一应俱全。“做事拼命做,该玩拼命玩。”这是叶志平的工作准则。在他的主导下,舞蹈社、民乐团、文学社、合唱团应运而生。即使面对“保第一”的压力,叶志平依然不鼓励老师拖堂和补课。他规定学生在下午一定要抽出一个小时自由活动,打球、跑步、上网、读课外书,晚上还得留出看电视新闻的时间。桑枣中学的上课铃声是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他希望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熏陶学生。在桑枣中学,叫叶志平“校长”的人不多,年长的教师喊他“老叶”,年轻的老师喊他“叶伯伯”,学生喊他“叶爷爷”,也有调皮的学生喊他“牛校长”。叶志平的办公室里,保留着一个存放学生来信的文件夹。这些信件中,有学生向他倾诉自己在班上受了老师不公正的批评,有的是请求他为初一的女孩子们组织的一场篮球赛,有的还悄悄告诉校长,自己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同学,并强调,这事只告诉他一个人。还有学生只是表达内心对校长的祝福。一个女生在信封上写道:祝敬爱的叶校长展信QQ糖,甜到太平洋。出身贫困的叶志平,对寒门学子有一份特别的关爱。王同学家境贫穷,中午常以玉米面和红薯充饥。叶校长知道后,把他拉到家里,给他换成大米饭。此后,叶校长总是让这个学生每周把背来的玉米面拿到他家里,换上大米,他的“借口”是“老师喜欢吃玉米面”。叶校长的儿子叶茂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家里总是挤满了来洗澡的学生,父亲就像个勤务兵,忙里忙外地为这些山里来的孩子们服务。一次,一位年轻老师第四节课下课很久了才去食堂吃饭,了解到年轻老师是在准备下午第一节课时,叶校长为他的敬业精神所震动,同时要求自己,以后凡到吃饭时间,发现有老师没来,就主动打好饭菜给老师送去。多年如一日,叶校长坚持这么做,若不在学校,就要求班子其他成员做。他常说:“老师们的身体不能因为工作搞垮,身体垮了,那才是真正影响工作,更重要的是误了人的一生啊!”为提高教学质量,叶志平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为师徒,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他规定,一个班的成绩得了全县第一,无效:只有整个年级的平均分排名全县第一,单个班级的第一才能得到表彰。有了这个“损招”之后,老教师们纷纷主动把自己的绝招亮出来,与年轻教师一起往前冲。叶校长还“搭台子”,举办各种比赛,为新教师施展才能创设平台。他对新人校的教师提出“一、三、五、八”目标制:一年成长,三年成熟,五年成才,八年成就,大胆使用青年教师。6.叶志平总是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儿子。儿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家长会他很少参加。但是,只要有空,他就会和妻子带儿子去河滩玩耍,搬石头,找木方,掏沙窝,筑水坝,放风筝,采野花。“一个字,潮。”在儿子叶茂眼里,父亲就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人。叶茂小时候,叶志平从不安排儿子参加兴趣班,有空就带他出去玩。家里常年订阅《走进科学》、《环球》和《世界知识画报》等杂志。父子俩还一起玩模型飞机,模型汽艇。叶志平会像孩子一样,满地爬,满院子跑。儿子眼中,父亲既是童心未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又是用崇高人格鼓励鞭策他成长的好师长。2006年,叶志平的妻子王关丽患肾结石病倒了,实在忍不住病痛的妻子提出住院时,他才反应过来,自责地说:“真是忙昏了头,你病得这么重我都没注意到。”为了让妻子手术醒来第一眼就看到他,他把工作拿到病床前来做。王关丽醒来就看见丈夫坐在病床边抱着电脑,忙着写中考工作计划。2011年6月3日傍晚,叶志平回到家中,虽然特别疲惫,却坚持要亲自下厨,说一家人难得吃上团圆饭,还专门炒了儿子最爱吃的酸辣肉丝,喝汤时,妻子发现汤水顺着他的嘴角往下流,他想抬手去擦,手却不听使唤。妻儿急忙搀他到沙发上,他说:“可能太累了,睡一会儿就好了。”随后就昏迷不醒,送到医院,医生确诊为“脑溢血”。他昏迷期间,桑枣中学中考成绩又在全县一举夺魁。学生们牵挂着叶校长的病情:“希望叶校长能够像他的绰号一样,能在死神面前‘牛’一把!”7.2011年6月27日,一名普通的 * * 党员、汶川地震灾区“最牛校长”叶志平走了,终年57岁,他没有遗憾。妻子说:在我的心中,志平是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学友,是对我百般呵护、关怀备至的兄长,是我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丈夫。我愿意来生再牵你的手!在儿子叶茂眼里,工作上父亲是个完美主义者,学校的大小事务,都事必躬亲。生活中父亲却活得很洒脱,有点像令狐冲。过年时,家人不让他喝白酒,欲换成红酒,父亲拿过白酒说:“我就是想喝白的!”叶志平的同事和亲属说:“1分36秒,是他57年人生最绚烂的时刻。”2011年6月27日上午11点36分,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了叶志平去世的消息。叶志平的同行、朋友、学生、曾经采访过他的媒体人,以及认识或不认识他的各地网友们,纷纷表示哀悼,并以不同方式追思叶校长。河北大学团委副书记李卫森感言:“真正的好医生善于治‘未病’,‘最牛校长’正是一个这样的好医生,不做面子工程,只做里子工程;不做形象工程,只做基础工程,没有惊天动地,却于平常细微中震撼人心。”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留言:“校长在此不是职务,是个值得所有人为您鞠一躬的尊称。”叶校长的同事,桑枣中学副校长黄昱斌说:“叶校长实际上是一个固执的人,特别是在学校安全、学生安全方面,相当固执,没想到他的固执,拯救了数千名师生的生命。”援建方中冶集团华冶公司辽宁分公司副总经理赵鹏仁记得,“新桑枣中学是叶志平一生中期盼的最重要作品,他说,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把这幅画画好”。桑枣中学毕业生刘昱怜感叹到:“校长是我做人的旗帜。”8.网友留言道:★对于所有灾难最好的纪念是避免。与其事后轰轰烈烈表彰抢险,不如这样事先扎扎实实搞好预防。★在那样一个灾难之后,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的苦难,而这样一个奇迹却真的令人振奋。★救人一命胜造7级浮屠,救2200人命,胜造15400级浮屠,愿叶校长一路走好。★一定是上帝把叶校长叫去管理天堂里的校舍了,愿叶校长在天堂里快乐。★我们天天说责任高于一切,但大多停留在口号上,而叶校长是真真切切地做了,做得那么仔细到位,做得那么持久执着。★10余年来,叶志平仿佛在进行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这个孤独的战士,用自己不可思议的顽强,为桑枣中学的师生构筑了一幢生命的掩体。在众多的赞美、感慨声中,也有少数不一样的声音,有人说叶校长沽名钓誉,也有人说他不懂政治,只适合当个校长。但无论生前生后,别人如何评说,叶志平曾经对自己的评价或许最真实。生前,被赞美和掌声包围的叶志平并没有迷失,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认真负责’四字已然很好。”他总说:“党给了我这个职务,虽然很小,也没什么权力,但是,在这个岗位上,把小事做好,每个人都把小事做好,合起来就是大事。”9.《光明日报》曾发表《因为最爱所以“最牛”——追记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一文,同时配发的评论《人民最爱这样的“牛”》写到:“叶校长做的一些工作,看上去并非多么精专,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显得琐碎,甚或多余。然而,在考验来临时,那些经他亲手测量过直径的承重柱子,却证明了这些工作的价值。对琐碎细节的认真,竞成了危险时刻守卫生命的强大力量。”2011年9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发出的《关于追授叶志平同志“优秀 * * 党员”称号的决定》指出:叶志平同志参加工作以来,扎根基层36年,始终坚守“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的信念,默默耕耘在农村教育事业第一线。始终把“办一所好学校”作为一生的追求,坚持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办学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2011年9月5日,四川省庆祝2011年教师节暨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成都隆重举行。2011年9月5日,《四川日报》第1版发表《无私奉献担重责办好教育为人民——论向叶志平同志学习》的评论员文章。2011年10月11日上午,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 * * 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叶志平同志生动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风范。10.叶校长去世后第三天(即2011年6月30日),《四川日报》刊发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的纪念文章《深切怀念“最牛校长”叶志平同志》,文章用最平实的语言追忆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校长,“叶志平同志不幸病逝,我深感悲痛,……我与叶校长交谈,他的话语朴实无华,一如他的外表,言语间充满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桑枣中学师生脸上写满的尊敬与自豪,我知道这是一位优秀的好校长!……叶校长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学校和始终牵挂在心的师生。叶志平同志是我们党的普通一员,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叶校长走的时候,他内心不会遗憾,他尽到了一个校长的责任,对得起他的自我评价‘认真负责’这四个字,他的精神将永远守护着桑枣中学,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桑枣学子。一个人,不管他处在什么岗位,不管他的职务高低,只要他为人民办了好事,作了贡献,我们就应该永远记住他,永远怀念他!”三、作答要求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深切怀念“最牛校长”叶志平同志》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叶志平同志“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是对叶志平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对他最平实、最贴切的褒奖。请结合给定资料和社会生活实际,以《认真负责应该成为工作的底线——学习“最牛校长”有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 分析论述深刻,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限800~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