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李某是某市商业报社的摄影记者。 1998年,李某所在城市遭遇强台风,李某不顾自身危险,在台风期间上街抓拍了人们防灾、避灾,以及台风造成危害的数张照片。李某挑选了其中10张交给报社,由报社当日值班编辑陈某配写了题为“台风压境,人心不乱”文字稿,作为摄影专题报道,一起发表在1998年7月5日的该市商业报上,报道中并未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同年7月7日,该市晚报社在征得陈某同意后,在自己当日发行的报纸上以“台风肆虐,人心不慌”为题对前述报道进行了转载,转载只使用了李某10幅作品中的4幅作品,且没有署李某的姓名。李某遂诉至法院,要求晚报社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晚报社侵犯了李某的署名权、获得报酬权

B.晚报社侵犯了李某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C.晚报社有权对李某作品进行转载

D.晚报社并未侵犯李某的著作权

答案

参考答案:B,D

解析:[考点] 著作权的保护、合作作品
《著作权法》第13条规定,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本案中所涉及的专题摄影报道为李某、陈某合作创作的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二人可以分别就各自创作的内容行使著作权。陈某的同意并不能免除晚报社的责任。按照《著作权法》第10条的规定,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获得报酬权等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本案中,晚报社未署李某姓名的行为明显侵犯了李某的署名权。另外,《著作权法》第22条第3项虽然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是从本案的情况看,晚报并非是不可避免地非要引用李某的作品,因此晚报社还侵犯了李某的获得报酬权。由于该作品刊登后,李某并未声明不得转载、摘编,晚报社对其转载并无不妥。至于保护作品完整权,晚报社虽然只采用了李某的部分作品,但并没有形成对其作品构思和内容的篡改和毁损。因此,晚报社并未侵犯李某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综上,B项、D项错误。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包公祠记

【清】王概

始余闻孝肃祠在庐郡南城之香花墩。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水木明葱,凫鱼上下,颇极林野之盛也。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竭,竹树枯 赤者,桥半就圮。入顾,庭宇漫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之。

公殁且六百年,而犹霜凛冽。凡有祈祷,畏其太聪明正直,率诣他所,未敢挠触,则是神聪明正直尚且抵牾斯世,何况于人乎!顾余则有为公辩者,公以张方平故,致欧阳修有“蹊田夺牛”之语,然终谓公孝行直节。公性囧峭直,心甚嫉恶,然未尝不推本忠恕。而世传诛合州妖僧,断嘉禾吏手,生埋少妇,力沉妖伎,皆包恢事。考宋有两包:一为孝肃;一为文肃,乃包恢。恢亦进直龙图,两公姓同官同,吏治刚正明察又同。《宋史》于孝肃纪载寥寥,而于文肃政纪特详,皆足悚人闻听。今则农夫红女知有考肃而不知有文肃者,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又《宋名臣言行录》载孝肃公为京尹,杖吏宽囚,卒为吏所卖,是王可观仁以过欤!余斯言也,非为孝肃要闾里之祷祀,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良以孝肃为古名臣,非仅搏激孤峻,有霜肃而无露滋者。窃恶后之君子未善学公,故特标举公之通体仁恕而扬厉中外,人果如是居心,公亦未尝不可并驾欤!

孝肃亲殁,庐墓终丧,犹不忍舍,为古孝子。乡之父老当稍加修茸其祠。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至来祷祀,惟民之于国、子之于亲,分所当为。而稍设私心者,幸悉如前之远望却步,无以余言视公过宽,恐公又不尔矣。

孝肃宅在郡城凤凰桥,墓逾城十五里,是盖其读书处云。

(选自《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有删节)

【注】①据《宋史·包拯传》,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庭宇漫不扫除漫:完全

B.顾余则有为公辩者顾:考虑

C.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致:达到

D.良以孝肃为古名臣良:的确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而慨叹者久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公殁且六百年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C.有霜肃而无露滋润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无以余言视公过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纳入那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生前性格峭直,嫉恶如仇,死后也令人畏惧,避而远之,但他能以忠恕为

本,有其宽和的一面。

B.包拯与包恢同为宋代名臣,两人均有政绩,在当时有人对包拯的评价就有褒有

贬,后人也多有误传。

C.文章以议论为主,记游为辅,作者阐明了自己对包拯的评价,字里行间也流露了

对包拯的敬仰之情。

D.包拯为君之臣刚正严明,为人之子又极为孝行,所以作者在朝廷内外大力宣扬,让人们好好学习他。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

②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

③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