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百三十一条 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认定而德国也承担,由于德国及其盟国进行侵略而把战争强加于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及其国民的身上造成的全部损失与破坏的责任。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美国黑人领袖W.E.杜波伊斯于1918年写下了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引起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这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谈谈你的看法。(5分)

(2)人们对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各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战争结束了,和平已经来临”;有人理解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拉开帷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不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疯狂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同意“和平已经来临”。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局面;国际联盟的建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同意“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帷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法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随着新的不平衡的出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新的战争即将来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激烈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激化;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本题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首先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对立局面;第(2)问为开放性问题,无论同意何种观点都应注意史论结合。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参考译文: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参考译文: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 * * 王昶、征东大 * * 胡遵、镇南大 * * 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参考译文: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 * 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参考译文: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 * * 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参考译文: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操及师、昭之 * * 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参考译文: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 * * 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即征南大 * * 王昶、征东大 * * 胡遵、镇南大 * * 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朝士曰谢:道歉

C.诏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失败小题2:下 * * 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 * * 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4分)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4分)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5分)

问答题 简答题